近年来,福建省福州市榕城司法强制隔离戒毒所(以下简称“榕城所”)积极适应职能转变,创新戒毒模式,规范戒治流程,大力加强戒毒矫治工作,在确保场所安全稳定的同时,努力提升戒毒矫治成效。
以多举措为引领 不断丰富戒毒矫治工作实践
按照依法收治、规范戒治的工作要求,榕城所本着科学、规范、可行、有效的原则开展戒毒矫治,初步实现了“科学化治疗、规范化康复、法治化管理、个案化矫治、程序化运行”的工作局面。
根据福建省司法行政强制隔离戒毒机构“361”戒毒模式的要求,针对生理脱毒期、身心康复期和回归适应期3个不同戒治阶段,该所设定了不同的工作目标,设置了不同的综合矫治内容和诊断评估标准;按照“相对封闭、分类管理、分期戒治、综合矫治、量化评估、后续照管”的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和关怀救助的原则,将生理康复和心理矫正相结合,促进心理和自身行为的改变,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在加强戒毒专家学者队伍、所内戒毒矫治能手队伍、戒毒帮教志愿者队伍和回归戒毒典型队伍等“四支队伍”的建设方面,榕城所组建戒毒矫治专家团;长期选派民警参加戒毒业务培训并评选戒毒矫治能手;聘请爱心大使,组建“爱心”团队;定期邀请戒毒典型回所举办“心路”戒毒沙龙活动。
该所从男性戒毒实际出发,致力于戒毒工作理论调研,充分发挥基础性、指导性作用。与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州市神经精神病防治院等建立“戒毒矫治教研实践基地”,联合开展重点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层次和实效。
为引导戒毒人员悉心研读《弟子规》、《三字经》、《道德经》等传统文化书籍,倡导真、善、美,让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所蕴涵的深层次道理、情感、智慧等触及他们的灵魂、思想和信念,着力提升戒毒人员的文化素质,增强其自我修正能力和戒毒自信心,实现“出去不再进来”的目标,该所狠抓落实,创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该所制作了“学习传统文化,重塑幸福人生”的宣传标语;在教育矫治中心教学楼、戒毒大楼走廊、活动室等明显位置张贴印有《弟子规》、《三字经》内容的学习宣传画;在大队建立图书室,配发1800多册图书、近50种的期刊杂志,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挤出资金10多万元建立局域网视频教学点播系统,为全所6个戒毒人员大队活动室配备视频点播设备,购买了《弟子规》、《中华传统美德故事》、《圣贤教育改变命运》等传统文化视频教学节目,每周一至周五晚上组织收看讲座,使戒毒人员感受到“浓浓的书香”,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该所还建好戒毒矫治教研实践基地。为了解决师资力量不够、组织学习难以落实的实际困难,该所拓宽思路,努力争取社会支持,利用 “戒毒矫治教研实践基地”这个平台,邀请专家、学者及社会义工定期义务为戒毒人员授课,陪他们谈心。
榕城所通过朗读、教唱优秀歌曲、开展幸福人生讲座、讨论等形式,帮助戒毒人员缓解和解决心理问题,培养自我修正能力,提高其心理素质和戒毒自信心,增强其回归社会正常生活的能力,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此外,该所还开展“七个一”学习活动。即每日组织一次集体朗读《弟子规》、《三字经》;每日组织观看一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讲座;戒毒人员每周撰写一至两篇心得体会;每月组织一次演讲活动;每月邀请专家进行一次讲座;每周进行一次小结;每月进行一次总结讲评,有效督促了学习活动的落实。
以独具特色为目标 不断创新戒毒矫治工作模式
在“361”戒治模式的基础上,榕城所积极探索符合男性特点、具有男性特色的艺术戒治、信念戒治和情感戒治等新方法、新路子,在提升戒治成效上下功夫。
针对戒毒人员中普遍存在的情绪稳定性差、人格不健全等问题,该所积极探索情感戒治模式,将“和谐·文化·家园”等元素融入到戒毒矫治中,以情感为纽带,以家庭为系统,实施“心心相通工程”。帮助戒毒人员处理好负面情感,调动积极情绪,实现良好的人际沟通,助其重塑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
此外,榕城所以省戒毒局提出的“活跃氛围、净化灵魂、提升境界”的场所文化建设工作要求,将广场舞、康体操、八段锦、太极拳等康复训练项目融入戒毒矫治中,使艺术成为戒毒人员康复身心、快乐成长的丰厚养分。不定期举办康复项目展示和交流沙龙等活动,充分挖掘戒毒人员的艺术潜能。积极推行“一队一特色”康复训练活动,定期展示汇报艺术矫治的成效。自“一队一特色”康复训练活动推行以来,在所戒毒人员戒断巩固率达100%。
该所还通过组织戒毒人员每日诵读《弟子规》、心理箴言和默念心理正能量词汇等开展正念训练;利用学习日开展内观训练,灵活运用晚间教育观看《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中华传统文化讲座》、《举案说法》等视频,引导戒毒人员坚定戒毒信念,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由内而外实现内心的进化与灵魂的升华,最终实现戒除毒瘾,融入社会的目标。该所长期跟踪的回归人员中保持戒断操守3年以上的达17.69%,其中最长的已达16年。
“以文化人”做支撑 寓教于乐提升戒毒学员自信
秉承“授人以渔、塑人以心”的理念,榕城所将“心”字矫治文化与培育戒毒人员“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活”的矫治理念有机结合起来,致力于戒毒文化建设。
在加强校园化所区大环境建设的同时,该所坚持从小处着眼,从细微处入手,引入新型戒毒防复吸新模式的六种疗法(即“药疗、仪疗、心疗、食疗、体疗、行疗”)等有效手段,将教育学、心理学等先进教育理念和矫治技术应用到戒毒人员日常矫治中,将文化点滴渗透到戒毒人员生活的每个角落。
此外,该所除了继续推行好“一所一品牌”、“一队一亮点”、“一队一特色”等活动之外,还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在传统节日期间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的精华,发挥其教育作用。以节日习俗活动为载体,使戒毒人员在耳濡目染中理解、接受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得到启发。同时,该所还编印了《吸毒危害警示录》、戒毒成功典型个案集和《育新报》等戒毒文化载体,对戒毒人员实行“无声教育”与“隐形教育”。
榕城所还开展“爱心文化”、“感恩文化”、“节日文化”等系列主题活动,使戒毒人员在寓教于乐中提升自信、修塑自我;引导戒毒人员书写戒毒日记和感恩日记,结合戒毒人员特点开展“我的家庭梦”等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强化感恩情怀,坚定戒毒信心。
榕城所充分利用节假日和重大纪念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元旦、五一、国庆等重要节日举行升旗仪式,组织集体禁毒宣誓,对戒毒人员进行直观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禁毒宣传教育。利用“6·26”国际禁毒日、“12·1”世界艾滋病日,对戒毒人员进行禁毒宣传和艾滋病防治专题教育。结合“6·26”国际禁毒日和国庆节组织戒毒人员开展“远离毒品,关爱生命” 和“祖国在我心中”等征文比赛和演讲比赛。通过开展与禁毒相关的宣传教育活动,促进戒毒人员对毒品及其危害的认识,也使场所文化建设更具戒毒工作特色。
近年来,榕城所在2006年建立的戒毒人员文化活动中心基础上,分别在中心增设了棋牌室、桌球室、乒乓球室、健身室、卡拉OK室,中心操场分别设置了篮球场、羽毛球场,设置单、双杠、平行天梯等适合戒毒人员锻练的室内外文体活动器材。文化活动中心全天开放,各大中队每周组织戒毒人员活动半天。活动中心的开放使用,增强了戒毒人员的身体素质,为戒毒人员提供了一个释放身心紧张情绪的场所,受到戒毒人员的普遍欢迎。
2007年以来,该所每年举办形式多样的“育新杯”运动会,全所戒毒人员踊跃参加了篮球、桌球、乒乓球、接力、拔河、引体向上等十余个项目的比赛。运动会的召开,既展现了戒毒人员的健康风貌,也培养了“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战胜困难,战胜自己”的精神信念,增加了戒毒人员的戒毒信心,增强戒毒人员的集体荣誉感。
同时,该所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近年来,在戒毒人员中相继开展了“每周一歌”、“队队有歌声”、“文艺表演”、“书法比赛”、“一队一特色”等文化活动,大力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教育矫治环境,培养戒毒人员健康生活情趣,转移其对毒品的依恋;同时也激发戒毒人员接受矫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戒毒人员的身心健康发展。
以社会融入为重点 筑牢戒毒工作多元帮教机制
榕城所统筹利用场所内外资源开展戒毒矫治工作,建立完善戒毒矫治与安置帮教、社区戒毒、社区康复等工作的衔接机制,实现戒治工作的向前、向后延伸,努力实现“无缝对接”。
该所举办了“开放日”活动,建立“心援”亲属互助组织,组建亲属帮教QQ群,评选温馨家庭,加强与亲属的沟通交流,指导他们运用科学方法,构建戒毒矫治的家庭港湾。
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做好戒治工作。该所通过邀请社会讲师团来所开设讲座,每季举办心梦讲堂和爱心讲堂等“心心讲堂”。通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联合福建省第二高级技工学校、福建中华职业大学等社会力量开展职业指导,编印《强戒人员回归指导手册》,帮助戒毒人员顺利回归社会。筑牢戒毒“基地工程”,与莆田市委政法委、司法局等社会相关部门共建教育基地和就业基地等,加强戒毒回归港湾建设,加深与社会禁毒、戒毒和社区街道等机构的联系。
充分利用戒毒成功人士这一特殊的帮教力量,聘请操守保持5年以上的回归人员为“戒毒志愿者”,来所为在所戒毒人员做演讲报告。成功戒毒16年的江某(化名)多年以来已帮助5人始终保持戒毒操守。
规范跟踪帮教流程,制定考评机制,累计与200余名回归人员建立了稳定的帮教关系。每半年实地回访莆田、福州2个试点城市,并根据回归人员生活现状,引导其重新评估和修正职业规划,1年期戒断巩固率保持在31.7%左右。在试点城市建立回归人员戒毒扶助会并加强指导和调研,建立“创业扶助会”,对回归人员进行创业扶持。
榕城所还充分利用每年开展的社会帮教活动辐射作用,接待社会各界开展禁毒宣传教育400余场共8000余人次;定期更新相关戒毒网页,参与社会禁毒宣传、演出20多个场次;大力宣传戒毒经验,在各大报刊、杂志等媒体上刊登禁毒宣传文章近60篇,努力为禁毒戒毒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刘志雄 陈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