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文明之城,平安之城,创新之城。厦门人,历来对自己生活的这座城市有着深厚的家园情怀和强烈的归属感,也因此对这座城市建设管理的要求更高、标准更高、期待更高。
厦门市委、市政府迎挑战,不退缩,争创新,先后取得“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试验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全国文明城市”等一系列国家级荣誉。
“小平安”汇聚“大平安”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带着和许多文艺青年一样的理想,2010年,陈某夫妻来到曾厝垵经营一家饮食店,他们亲眼见证了曾厝垵的蜕变。“以前,曾厝垵 就是个小渔村。硬件设施薄弱,只要雨稍微大点,路面就会积水。”陈某说,自从政府进行改造后,曾厝垵越变越美。让陈某最得意的是,在这里他找到主人翁的感觉。他说:“我们可以为曾厝垵的发展提建议,表达想法。”
如今,共同缔造已成为厦门的一个热词。“共同缔造”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群众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在公共议事理事会、文创村业主协会、曾厝垵文创会等自治组织的带领下,曾厝垵搭建了一个便于居民与商家良性沟通、有效自我管理的平台。昔日的小渔村已华丽变身为“中国最文艺的小渔村”。
湖里区马垅社区是个典型的“城中村”,在居委会的主导下,出租屋安装配备了一套视频监控系统、一扇防盗磁卡门、一本循环登记簿、一名专职管理员、一块民警提示牌。社区居民老谢投入资金为他的出租屋升级监控、门禁等。他说:“虽然花了钱,但是很值,出租屋更加安全,租房的人也会越来越多。”
和老谢一样,越来越多的居民主动参与到平安建设中来。2014年8月,马垅社区居民召开代表会,自己筹资建成了“城中村”智能化停车管理系统,彻底解决了辖区内居民停车难、机动车乱停乱放、占用消防通道等老大难问题,因停车问题引发的纠纷再也看不到了。
平安建设,小到清理卫生死角,大到人们对这个城市的安全感,关系着百姓们的点点滴滴。近年来,厦门市综治委积极开展“平安社区”、“平安校园”等创建活动,激发群众共同参与平安建设,通过对每一个“小平安”的创建,促进全市社会的“大平安”,让整个城市治理散发出勃勃生机。
治安防控彰显魅力
平安,是百姓最朴素的愿望,是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要求。2014年8月,思明刑侦大队破获一系列撬砸店面的案件,嫌疑人向民警抱怨:“才刚释放没几天,又被抓,厦门的日子真是不好混。”这也折射出厦门日趋坚实完善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
2014年,厦门各级政法机关从细微处着手构建平安厦门也显现成效。“没想到开枪袭警的逃犯这么快就被警察抓获,看他们以后还敢不敢做坏事。”2014年12月18日发生在江头袭警的逃犯案件,仅5个小时便告破。市民陈先生说,如今,深夜走在路上,看到警灯闪烁、“红袖标”在巡逻,感觉安全多了。
10万多“平安志愿者”佩戴着“红袖章”走进大街小巷,展开义务巡逻;10支“安盟志愿者服务队”走街串巷,针对交通违法“随手拍”;8万多个视频监控探头遍布全市,初步形成市、区、街、社四级联网监控体系;步入常态化视频巡查;组建全省首支特警机动冲锋队;强化全市四桥一隧、19个公共安全敏感部位的巡逻布控……一项项举措为推进平安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2015年1月至6月底,厦门全市共破获刑事案件6133起,同比2014年下降10%,全市刑事报警数下降5.3%,入室盗窃案件同比下降16.33%,“两抢”案件同比下降33.17%。多个数据下降的背后,是厦门市积极创新打击手段,敢于亮剑,重拳出击,深入开展严打整治。
2015年4月1日,厦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桥隧大队正式成立,这也是厦门警方首次整合四桥一隧及成功大道和仙岳高架两条城市快速路为一体,在交通排堵保畅和治安管控上更为专业化。同时,四桥一隧治安检查站统一管理、遥相呼应,并受市公安局指挥中心扁平指挥、点对点调度,高效开展“关城门”布控堵截和设卡盘查等管控工作。筑起一道牢固有效的鹭岛守护圈,不仅成为进出厦门通道的一道安全屏障,而且有力震慑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多举措为自贸区护航
法治铸就平安,平安离不开法治。建设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自贸区的建设必须要有完善的法治基础。日前,厦门市委政法委不断探索自贸区建设中履行政法职能的有效路径,率先出台《关于做好中国(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法律服务和司法保障 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出十大创新举措,将充分发挥政法部门在化解矛盾纠纷、支持改革创新、营造平安、法治环境等方面提供法律服务和司法保障。
《意见》中明确,要着力健全自贸试验区内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认真贯彻实施《厦门经济特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促进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加强两岸在纠纷调解、仲裁、消费者维权等方面的合作,探索在自贸试验区内发展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以司法保障机制和“无讼园区”、“无讼港区”等创建活动为平台,进一步完善自贸试验区诉调对接、检调对接、警调对接、裁调对接、援调对接等大调解格局和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要解决纠纷,诉讼已经不再是唯一途径,还有更加柔和的方式,那便是通过一站式纠纷解决平台进行调解。2015年5月1日,《厦门经济特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促进条例》(简称《条例》)正式实施。《条例》立足于厦门实际,把十年来构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实践作为立法基础,总结厦门市长期以来的实践经验,使多元化纠纷解决工作正式走上了法制化进程,也开创了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 立法先例,成为我国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发展历程的绚丽坐标。
从2005年10月通过的《关于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决定》到2015年5月1日起实施的《条例》出台,经历了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十年磨一剑,《条例》的制定和实施,不仅是推进厦门社会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的重大举措,更将有效提升厦门地区社会治理水平,为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加快建设美丽中国典范城市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意见》规定,要加快推进区域性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中心建设,探索自贸试验区商事仲裁制度创新,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商事纠纷仲裁机构,促进形成具有国际标准和公信力的商事仲裁体系。
而作为法治化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仲裁、国际商事调解更是备受各界关注。6月6日,厦门仲裁委员会国际商事仲裁院、厦门市仲裁员协会国际商事调解中心在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内揭牌,一个集仲裁、调解、专家评审、中立评估等方式为一体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服务平台由此诞生。两个机构的设立标志着厦门正式启动在自贸试验区建设以仲裁为主、调解为辅的区域性国际商事纠纷解决中心,为自贸试验区提供法律与司法服务保障的同时,进一步创新商事争议解决机制,营造良好的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营商环境。
“不受当事人国籍限制,也不受限于纠纷发生地的地域管辖,仲裁就是这样一种带有‘国际范’的纠纷解决方式,其中商事仲裁更是国际化的典范。”厦门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如是说。(黄秋云)
·浙江湖州司法局“五个一”全面保障平安建设
·贵州福泉司法局多措并举推进平安建设
·福建漳州公安:提升执法质量 推进平安建设
·辽宁沈阳公安征求群众意见 推动平安建设
·福建莆田检察机关履行职能 推进平安建设
·陕西:深入推进五化 深化平安建设
·陕西:深入推进五化 深化平安建设
·宁夏部署禁毒工作 推进平安建设
·辽宁营口:完善治安防控体系 加强平安建设
·郭声琨:努力打牢平安建设群众根基
·青海:紧抓平安建设 推动社会法治化进程
·郭声琨:努力打牢平安建设的群众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