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四川乐山大佛
从神秘的大佛到眼前大佛,30多年过去。近日,在四弟的安排下,我有幸一睹大佛佛面,圆了多年的佛缘。
导游小胡说:江游可看清整个大佛。停一下又说:来年要重修阁楼保护大佛,那以后就难以观赏大佛全貌了。于是,我们买票从滨江路八仙洞码头上船,穿上救生衣,准备好心情去朝拜与乐山城区隔江相望的大佛。《论语》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乐山山水相依成趣,智者、仁者都奔乐山来。那日既不是周末也不是节日,但码头上和对岸凌云山及大佛两侧的栈道、大佛脚前的通道上人头攒动,游客纷至沓来,江面四、五艘游轮穿梭奔忙。“大佛即是大福、大富,每天都有不少人慕名而来。”小胡笑着说,“大佛不仅给我们乐山带来名望、人气,还带来吉祥、繁荣和希望。”
恰是6月中旬,大水淹没了城边伸向江心的三角洲(江心岛),江面开阔,江风习习,清爽可人。游轮乘风破浪,波涛翻滚如心潮起伏:“大佛,我来了!我来了!”近了,近了,大佛越来越清晰。游轮驶过水流湍急的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即凌云山麓大佛脚前,一会儿调头驶到大佛正面水势较平稳的江面停下。大伙谈笑风生,纷纷与大佛和大佛脚边、脚上的游客一起合影留念。大佛依山凿成,头与山齐(通高71米),足踏大江,临危端坐,双手扶膝,神态安详,气势恢宏,给过往舵手和船工带来战胜激流险滩的勇气和力量。
相传当年三江汇流处水势异常凶险,水流直冲凌云山脚,势不可挡,洪水季节水势更猛,过往船只常遭舟毁人亡之惨祸。凌云寺海通禅师见此甚为不安,发起修造大佛之念,一使石块坠江填平江底减缓水势,二借佛力镇水。海通禅师云游八方,化斋20年,历经千辛万苦募得钱财,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组织工匠开凿大佛。当大佛修到肩部时,海通禅师去世,工程中断,后在两任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和韦皋的支持下,经三代工匠艰辛努力,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前后历经90年时间完工。巍巍大佛,与两侧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石刻和周边岩壁上数百神龛千尊石刻佛像(大多数已风化),形成一佛二天王、千佛保平安的格局,自此乐山风调雨顺、人丁兴旺,三江汇流处再没有发生舟毁人亡的悲剧。
站在游轮甲板上,面对魏然大佛,双手合一,不去深究大佛的结构特点和显灵的传说,不去追忆那些文人墨客歌颂大佛的锦绣华章,只为海通禅师造福众生不辞辛劳甚至为保护佛财自剜双目的气节和精神所折服,为古代乐山人民的力量、智慧和胆略而叹服,为人间杰作乐山大佛名列世界第一和世界文化遗产而自豪。在神圣的大佛面前,我祝福:天下所有善良的人永远幸福安康,阿弥陀佛!
游轮驶过江心,西行数百米停下,在导游的指引下,果见一尊巨型大佛体态匀称,面目清秀,安祥地仰睡在远处烟波浩渺的江面。其头、身、足分别由乌尤山、凌云山和龟城山三山连襟组成,从形似到神似,自然天成;大佛正好端坐在巨佛心胸,形成佛中有佛,寓意心中有佛。山因佛添色,佛为山增奇,一睡佛、一坐佛,一天然生就、一人工凿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人的智慧结合得如此巧妙完美,令人叹为观止。
佛为人造,相由心生。拜佛就是拜自己,在佛面前许愿就是自己对自己承诺;愿不能一许了之,要在以后的日子里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诺言,坚信心诚则灵、天道酬勤,只要心中有佛,见贤思齐,日积月累,就一定能如愿以偿。
不知不觉到了再见的时候,一回首再回首,凌云山渐行渐远,大佛却越来越亲切,在我心中不再是神秘的大佛,而是笑口常开、慈祥端庄的弥勒佛,给我信心和力量。
从此,佛入我心,我心有佛。(朱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