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过百年,最难得是回首昨天,还有一份淡然;最难得是阅尽人间冷暖,还有一份恬然;最难得是尝遍酸甜苦辣,还留一份自在。
—— 题记
第一次读云南高院五老法官的故事,源自微信朋友圈,一口气读完,感觉有些意犹未尽,那娓娓道来的笔触,那淡淡铺开的序幕,那收放自如的刻画,正是文如其人的写照。直到多次读《人民法院报》整版的铅字,我分明看到了,五个鲜明的法官形象跃然纸上,微小的个体折射出了共和国法治的进程,放大了法官的人性光辉,把法官的人生写得淋漓尽致,让人拍案叫绝。
回忆是一种力量。解放前的法官,历史中的法院,他们的工作状态是什么样?在那样的司法体制下,他们是怎么办案的?对于80,90后的法官来说,是一段空白的记忆。或许,娴熟使用数字法庭的现代法官们,无法想象一个法院没有一辆办案用车的生活,却能体验李文进老法官的心路历程;难以想象一个88岁的老人还谈法治梦想,却能相信郁青老法官毕生做一个法治追梦人;能感受到政工干部的和风细雨,却难以体验“人无亲疏同相待”的老政工干部邹世富一生信条;想象不到60年代办一件刑事案件的艰辛,但一定会为永远信守和传承公平正义的谢方法官而动容;办过几万几十万的“大老虎”,也一定会为几元几角的贪污案而记住袁方法官。这些,都是笔者力求真实,平凡之中见真知的良苦用心;是笔者字斟句酌,平淡之中出传奇的独到之处。也给每一个人启示,你苦苦求索的幸福人生,或许就在你的身边,或许就是你的同事。这些身边的感动点滴,触动近乎麻木的心灵,传播着满满的正能量。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词突然映入脑海。想想五个老法官们一生的颠沛流离,他们曾年轻的心,跳跃的思想,恰如诗词中青春飞扬的时刻。而历经战争中的血与火、共和国的法治进程、社会发展的历史变迁。当年一定有有好多好多和他们一样的年轻人,在筑梦过程中梦想破碎,在残酷战争前失去生命,在历史车轮中被遗忘。而曾经年轻的他们,犹如棋盘中的兵,靠着一颗勇往直前的心,历经苦难不改的勇气,百折不挠的胆识,成为了共和国法治的参与者与见证者,诠释着“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大智慧,是给司改铺开前躁动心灵最好的一剂定心丸。
身边很多老法官,他们也和五老法官一样,有很多令人钦佩的特质:心细如丝,看问题入木三分;心定如石,事无巨细必做到最好;心清如荷,一辈子两袖清风;心静如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人这一辈子,能把一件件小事做好,也就成就了大事。有时候想想,老法官们或许没有显赫的地位,快退休了还要每天办案;老法官们或许没有太多的财富,快退休了还要还房贷;老法官们或许没有太精彩的人生,和一份平淡的职业、一个深爱的人走了半生…这些人生轨迹,值得在路上的我们细细品味。在面对群众时,是冷横硬推还是为他们排忧解难;在面对困难时,是退缩还是前行;在面临考验时,是推卸还是担当;在面对诱惑时,是出卖公平还是坚守正义。品味他们的人生,为活在当下的自己写下箴言:活在当下,认真的做好每一件事,平淡的人生,才是长长久久的幸福。
向五老法官学习,遇见最好的自己,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静静的做好自己该做的事,纵使晚年亦惬意;遇见最好的自己,在人生的每一个十字路口,静心作出适合自己的选择,用一生来坚守;遇见最好的自己,在人生的每一个低谷,笃定人生的梦想,再苦再累亦勇往直前。
希望自己和所有的法院人,都能遇见最好的自己,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活得淡定而充实。一如百年之后,别人眼里、心里、记忆里的——丰碑。(刘剑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