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恋淮扬菜

2015-06-29 10:21  来源:首都政法综治网

  秋后某日与同学小聚,细腻景致的暖秋淮扬菜刺激着多情的味蕾,我不禁停杯投箸,迫不及待地和好友分享数月前热浪滔天的苏南之旅。

  南京,自古以来就与帝王贵胄紧密相连,更与金粉脂香密不可分。对于一个选择在7月份休假的吃货而言,南京的气候学意义显得尤为重要——四大火炉之一。我的另一位著名好友表姐毕业后去了南京工作,当仁不让地承担了我此行的向导。列车驶过雄伟的长江大桥进入南京车站,我已经隐约感觉到了车外温热的空气笼罩古城。利落的表姐把我简单安置后就带我去了苏州,第一次乘坐城际高铁出行,感受到了发达城市的福利。

  我庆幸短暂离开了火炉南京,然而最刻苦铭心的热浪在苏州繁华的街道遥相挥手。苏州,好似天赐的福地,太湖鱼肥美,江南米香甜,灵气、婉约、富庶,苏州乃是最具东方气质的一座城。我十分欣赏繁体字的蘇,一字道尽江南无限风情。向来钟情于文化古镇的我,苏州行的第一站是郊外的寒山寺。清晨,从百花巷的酒店出发,穿过树影斑驳的街道赶着并不匆忙的公交车。苏州公交车报站很有特点,一遍普通话,一遍苏州话,但并不是所有的车都这样,如果有幸听着吴侬软语播报站名别有一番风味,欺骗性地告诉我已经融入了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苏州人着实以自己的家乡话为骄傲。

  寒山寺山门外是一条不宽的河流,一弯石桥横于河面。寺院是经典的江南风格,我虽对佛教建筑艺术风格并无涉猎,但是肤浅的大脑反馈给我的信息是,与北方质朴、灰冷的色调不同,南方寺院多用明黄,鲜艳的墙体是它特有的标签,少了一份神秘,多了几分乐活。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吸引无数游客对寒山寺流连忘返,寒山寺就像隐遁在尘世间的佛陀,静听花开的声音,微笑着悦纳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斯时斯景不再,肉眼凡胎的我们难以透过时隔千年的佛寺望穿诗人的落寞。

  苏州博物馆门前排着如龙似蛇的长队,于是表姐决定带我去狮子林——著名华人设计师贝聿铭的祖宅。苦于酷热,更苦于被汗水冲花的妆容,我只想寻一片清凉,远离游人如织的园林。苏州古城曾有着密布的水网,今日,观光功能取代了传统的交通方式。摇橹的大叔年过五旬,熟稔地摇浆,老人无比自豪,丝毫不认为简单重复的体力活微贱,反而一副主人迎宾的豪情。摇浆的老人兴致高涨,清唱一曲评弹,坐在船尾的我望着两岸飞驰而过的一花一树、一砖一瓦,都羡慕不已。石桥上闲坐纳凉的阿姨,阁楼上把酒临风的小资,哪能人人都生在苏杭,须臾的享受已是感怀在心。对于苏州而言,我只是个无名的匆匆过客;而她对我而言,却是难以复制的美丽梦境。

  来自北京的化验单让我心神不宁,不稳定的粒细胞指标提前结束了我的旅行。表姐建议我从南京返回,因为那里还有我魂牵梦绕的秦淮河。回到南京已是夜色沉沉,清凉之意源自秦淮河的恩赐,夜晚的秦淮河格外有味道,就连杜牧也是在夜晚抵达秦淮河留下传世之作。秦淮河灯火璀璨,熙熙攘攘,满足了今人凭吊的心愿。或许灵感不是想来就来,又或者笔力有限,我笔下的秦淮河之行因短暂的停留而失色不少。

  品尝淮扬菜是我此行的目的之一。出发之前,师傅给我做足了功课,到了苏州一定要吃朱鸿兴的汤面、松鹤楼的松鼠桂鱼……得益于甲亢期间惊人的食量,和表姐在朱鸿兴大快朵颐,汤清澈美味,面紧实有序,浇头滋味十足,另有一碟桂花萝卜佐餐,还有两笼虾饺、一屉小笼包备用,两个女人吃得不亦乐乎。苏州菜口味偏甜,只有将食物送到嘴里才明白这句话的意义,翌日的早点我又点了当地人酷爱的汤面,油面筋汤面,甜腻的味道令我吃惊。晚上想起肉粽,便到五芳斋用餐,菜谱上赫然印着松鼠桂鱼四个字,毫不犹豫地点了一条。漫长的等待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值得的回报,师傅手艺不错,单看这道鱼的外形就知道,用料考究,布局用心,鳜鱼如花朵般绽放在盘中。然而回京后让我日思夜想的是南京的大牌档,有福的是,北京已经有了它的分店,味道有些差异,但吃的是那份怀念。从秦淮河回去的路上,表姐推荐我去大牌档,我被它歧义的名字误会了。进去才发现,彬彬有礼的堂倌,邻家小妹般的服务员,宛若回到了民国初年。鸭血粉丝汤、大煮干丝、清炖狮子头、盐水鸭、金牌煎饺……招牌的南京菜。最难忘的是古法糖芋苗,我用“唐玉苗”这个某女孩的名字才记住这道让我念念不忘的糖水。芋头做成小圆子,清甜软糯,桂花的香气在舌尖环绕,糖水呈深厚的酒红色,浓浓的汤汁包裹着浑圆的芋头,点缀着精灵般的桂花,让人一见钟情。

  作为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与文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淮扬菜体现了“食不厌精” 的中国饮食追求,“以味为核心,以养为目的”,善取时令食材入馔,讲究刀工,注重火候,做法多源于文人墨客妙手偶得。今天坐在电脑前敲击键盘忽然想起自己的足迹所至之地,必也留下了我品尝当地美食的点滴,热爱美食的人,必是热爱生命的人,美食贯穿着我的旅行,亦给我的旅行带来了无穷的动力。如此热恋淮扬菜,如同热恋自己的爱人,既是缘分,更是一份气质相投的默契。

责任编辑:潘兴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