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犯罪案件数量持续增长辽宁高院梳理发现
3种涉毒罪名占比达99%以上
毒品犯罪案件数量持续增长,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呈加剧之势,合成毒品成为主要涉案毒品,毒品容易诱发其他严重犯罪。近日,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公布了2007年至2014年一审毒品犯罪案件审判情况,梳理出辽宁省毒品犯罪的趋势及主要特点。
8年毒品案件增近7倍
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辛赤兵介绍说,2007年至2014年,全省法院审结一审毒品犯罪案件数、判决毒品犯罪分子人数持续增长。案件数从657件增至5065件,增长6.71倍,判决人数从1024人增至6486人,增长5.33倍。
据介绍,我国刑法规定的毒品犯罪罪名共计12个,辽宁省法院审理案件涉毒罪名集中在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非法持有毒品罪和容留他人吸毒罪,占比达99%以上。其中,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呈加剧之势,但所占比重逐步下降,从82.04%下降至53.48%;非法持有毒品罪从14.31%下降至6.26%;容留吸毒犯罪加剧上升,所占比重迅速增大,从3.04%上升至39.88%。
辽宁法院依法严厉惩处毒品犯罪。2008年5月,马某与姚某某共谋贩卖毒品,由马某与其妻子刘某某(同案被告人,已判刑)出资,姚某某联系暂住广东省深圳市的李某购买毒品,毒品运回辽宁省营口市后,由马某负责贩卖。此案中,马某、李某贩卖毒品25起,共计贩卖甲基苯丙胺20余公斤,其中姚某某参与贩卖毒品21起,贩卖甲基苯丙胺16余公斤。马某、姚某某、李某被依法执行死刑。
合成毒品占比不断上升
据辛赤兵介绍,海洛因等传统毒品所占比例逐年下降,由2007年占比12.59%逐步下降至2014年的2.99%。合成甲基苯丙胺所占比例不断上升,在涉案毒品中居于主导地位,由71.77%逐步上升到75.86%。麻古、摇头丸、氯胺酮、甲卡西酮等新类型毒品所占比例由15.64%逐步上升到21.15%。
此外,毒品大案不断出现,单宗毒品犯罪涉案毒品数量巨大、特别巨大的案件增多,尤其在部分地区表现尤为明显。辽宁高院刑三庭助理审判员姜鹏飞举例称,2011年3月中旬,杨某某通过朋友陈某某(已另案判刑)联系,利用曹某某(已另案判刑)在广东省广州市白云区人和镇的房间,制造甲基苯丙胺片剂。同年5月17日,民警在曹某某的住处查获制毒设备以及大量毒品。2008年5月,杨某某受孙某某委托,帮助孙某某从他人手中购买一支以火药为动力发射枪弹的仿64式手枪及5发子弹。2010年12月20日,公安机关将该枪查获。
此案中,杨某某共制造甲基苯丙胺片剂、粉末达49余公斤,贩卖、运输甲基苯丙胺及甲基苯丙胺片剂约2.2公斤,被依法执行死刑。
毒品易诱发犯罪打击难
辛赤兵说,毒品犯罪导致毒品向社会扩散,加剧了吸毒、艾滋病等社会问题,容易诱发其他犯罪。毒品犯罪常常与涉黑、涉枪等有组织犯罪、严重暴力犯罪、洗钱犯罪交织在一起,武装掩护毒品犯罪、暴力抗拒抓捕的案件增多,打击处理的难度和风险加大。
近年来,因吸毒诱发的故意杀人、故意伤害、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交通肇事等犯罪案件增多,严重危害了社会治安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013年12月21日18时许,陈某在吸食毒品后产生幻觉,驾驶租赁的白色丰田吉普车,强行超车、闯红灯,冲撞、刮蹭正常行驶或停在路边的15辆轿车及1辆小型客车。
当天19时许,警察现场调查处理时,陈某拒不配合,强行驾车离去,反道超车、闯红灯,刮蹭4辆轿车。民警追逃过程中,陈某驾车冲撞公安机关堵截使用的2辆轿车后,驶入高速公路,当晚20时30分许,陈某在普兰店西收费口被工作人员拦截。经理化检验,陈某的血样、尿样中均检出甲基苯丙胺成分。陈某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赔偿经济损失。
辛赤兵认为,禁毒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社会工程,需要相关职能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遏制毒品犯罪的根本在于综合治理,要注重综合运用各种社会管理手段从源头上、根本上预防和控制毒品犯罪。
辛赤兵建议,要加强对青少年、未成年人、高危人群、普通社会群体的禁毒预防宣传教育;要加强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运输和储存等环节的管理,防止流入非法渠道;要完善对物流领域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对托运物品进行严格检查,执行交付、收货实名制。(记者 韩宇)
·辽宁本溪检察院立足职能呵护青少年成长
·辽宁锦州:践行“三严三实” 打造过硬队伍
·辽宁朝阳检察院开展“举报宣传周”活动
·辽宁锦州公安局举办“公安文化大讲堂”活动
·辽宁检察机关开展“举报宣传周”活动
·辽宁朝阳:规范警务执行 提升群众满意率
·辽宁朝阳:规范警务执行 提升群众满意率
·辽宁沈阳警方侦破特大毒品案
·辽宁辽阳部署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工作
·辽宁公安厅建立家庭暴力告诫制度
·辽宁公安厅简化印章刻制备案手续
·辽宁大连:多部门联动 重拳出击打击传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