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喜欢引用她的名句——“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就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最遥远的距离,原来是心与心的隔隙。
初识张小娴,已是十余年前的事了。那时候在杂志上看到她的第一部小说《面包树上的女人》,便一下子被她的文字吸引。由于是月刊杂志上的连载,每月那么一小篇,引出我对后续发展的无限牵挂,看得极不过瘾,于是搜遍书店去买书来读。她的文字有如一泓清泉,让我所有的感官瞬间清朗起来。她独特的文风,敏感、诙谐又不乏犀利的文字,让我毫不犹豫甘做她的拥趸。那时候,张小娴在大陆并没有很出名,网络也远没有今天这样发达,想要获得更多她的介绍、消息、新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每读到张氏的新篇佳作,我便如获至宝地与朋友分享。她的《卖海豚的女孩》、《三个A CUP的女人》、《再见野鼬鼠》、《雪地里的蜗牛奄列》、《荷包里的单人床》、《三月里的幸福饼》……每一本小说,都是从独特的书名便开始吸引我。渐渐的,对张小娴的了解多了一些,更“爱书及人”地喜欢上这个侍奉爱情的香港女子。
在张小娴小说的扉页上,通常写着这样的简介:“她相信承诺,喜欢一切美好的东西:漂亮的衣服、美味的食物、男人的诺言。她找寻幸福,然后发现,失望,有时也是一种幸福。……她追寻爱情,然后发现,爱,从来就是一件千回百转的事。”她喜欢的生活是像婴儿一样的生活——睡觉、吃东西、喝牛奶、被人抱着、被人迁就、不用担心体重、不用工作、可以随时随地大笑和大哭、没有忧伤、没有牵挂……这是我们曾经拥有、不知珍惜、却永不复返的生活,从张小娴的笔下娓娓道来,竟有一种久违的“知己感”,仿佛借她之口,说出自己羞于承认的心事。
作为香港最受欢迎的言情小说家,张小娴常被人们推崇为爱情专家,似乎恋爱中的一切疑难杂症她都可以避免或是医治。而我对此无法认同,爱情如此莫测,又有谁能够躲避伤害呢?还是她自己说得好:“不曾被离弃,不曾受伤害,怎懂得爱人?”历尽沧桑未必就是“高手”,张小娴只不过把爱情作为信仰,让自己成为信徒,自始至终保有虔诚罢了。
喜欢张小娴的文字,更喜欢她的写作风格,以及她对人性的揣摩和敏锐的洞察力。她的文字格式是少见的新颖,一句话一小段——她喜欢通过对话来描绘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并且短小精悍,字字珠玑,呈现给人们缤纷复杂的情愫:既有狂欢后独自一人的落寞,又包含平静之下的暗潮汹涌。我尤其喜欢跟着她故事里的人物去感受情节,仿佛是主人公的影子,跟随他们在幸福与伤感间徘徊。曾经最喜欢她《卖海豚的女孩》中聪慧敏感的女主角沈鱼,痛恨懦弱又背叛的男主角翁信良;喜欢她在《雪地里的蜗牛奄列》中对忠诚的阿佑所做美食的诱人描述,又对女主角方惠枣的离世而黯然神伤……每一次身不由己地跟随她的故事起落,每一次情不自禁地在阅读时微笑起来,对于张小娴的喜爱就会增多一分。她的魅力已绝不仅限于她的文字,虽然那是她最大的魅力所在,她甚至不知不觉地从细微之处影响了我。
她喜欢吃鱼,第一次吃河豚的时候是“考虑了5秒钟”的,所以,她在文字里也不止一次地提到吃鱼。她在《幸福鱼面颊》里说,自己吃鱼首先吃的是鱼面颊,而她喜欢的人会把一对完整的鱼面颊留给她,并对她说:“这一小块脸肉是最好吃的,多吃会漂亮。”因此,每一次吃鱼,鱼面颊是她专享的,吃到嘴里的感觉好幸福。而在外面跟朋友吃饭,没有人会把面颊留给她,动作稍微慢一点,鱼面颊已经在别人的肚子里。那一刻才知道,可以吃到鱼面颊的时候,是多么受宠爱……人世间的幸福,总会令人好看一点。为了这份特殊的宠爱,我会借鱼面颊向自己爱的人传递真情,当然,自己也会受到如此的礼遇。就在这一来一往当中,爱的接受与馈赠同样会让人感受到温暖。
有句话说:“细节谋杀爱情”。同样,细节里的感动也会创造出爱情。张小娴这个敏感细致的女子,无数次用她看似轻微的笔触,浅浅勾勒出令人心动的细节,犹如在爱人肩头轻轻一咬,不会很痛但会留下齿痕。她总能点击中你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让你在似曾相识中与她产生共鸣。这样无意间播撒下来的认同感受堆积起来,便会让你爱上她的文字,既而爱上她。我总会想起她将脚踏车描述成一架“会跑的眼镜”时的精妙,想起她故事里哀婉的海豚间的爱情……心里就会有一种小小的欢欣雀跃。是的,张小娴的文字带给我的又岂止是快乐!
通过文字感知一个人,通过故事领会另一个女人的心思,或许,这也叫做“神交”吧?然而,她并不知道我,不知道我有多么喜欢她的文字,这,或许才是“最遥远的距离”!
“距离”之外,我的心中还留有遗憾——人说,读张爱玲的小说要用上海话才能读出其中的韵味,那么读张小娴的书是否也该用香港本土的语言才能完美呈现呢?
亲爱的张小娴,请你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