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文化天地

走近醉翁亭

2015-06-18 09:39:10 http://www.chinapeace.gov.cn/ 来源:安徽长安网 

  上初中时,即从语文课本中读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由此知道了风景秀丽的滁州琅琊山中有一座闻名遐迩的醉翁亭。从此,一个朴素而执着的愿望便一直埋藏在我的心里:到琅琊山一睹醉翁亭之神貌,探寻欧阳修之踪迹。然而,这个少年时的愿望竟是在四十年之后才得以实现。

  今年六月中旬的一天,我终于如愿来到琅琊山,走近醉翁亭。上午八时许,我们乘车来到琅琊山下,跟着导游,一边听着讲解,一边沿着茂密的林荫山路,缓缓步入醉翁亭景区。经历了昨夜一场大雨的洗濯和过滤,景区早晨的空气清新而透明,阳光照在身上,暖而不热;远远近近的树木,或墨绿如黛,或青翠欲滴,既赏心又悦目。

  继续前行六、七里,只见一股山泉顺涧而下,流经两个石池,再出池而去,池壁上刻着“让泉”二字。继行数步,遥见山坡上绿树掩映中一片建筑,过一石桥,拾阶而上,便是一个面积可观的院落。院落大门额上有“醉翁亭”三字,深棕色门上嵌着一副“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的楹联。进得大门,入院右转,便见一亭角隔墙伸出,宛如鸟儿展开的一只翅膀。我突然发现,“让泉”、“亭角”这些普普通通的景物在欧阳修笔下,或“泻出于两峰之间”,或如“翼然”之态,便一一活了起来。我想,这不仅得益于欧阳修简洁生动的传神之笔,更是其情倾其中的缘故吧!

  来到亭前,驻足观看,但见亭顶吻兽伏脊,飞檐翘角,整座亭子由十六根立柱支撑,各柱之间由木栏相连,木栏上雕刻着“八仙过海”的故事;入得亭内,环亭一周有可供人坐的亭凳,亭凳上方又有起茶几作用的木盘若干。细细看去,木柱、木栏、浮雕无不油漆剥脱、色彩斑驳,如同风烛残年的老人,满脸写尽岁月沧桑。恍惚间,我的思绪开了小差,眼前浮现出一幅欢宴图: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为推行“新政”而遭罢黜的范仲淹等人鸣不平,仗义执言抨击保守势力,因而得罪了左丞相夏竦等人,夏遂向仁宗皇帝进谗言,致欧阳修被贬滁州。贬谪滁州的欧阳修每每于公务之余,与乡野村夫聚于此亭,围坐亭凳之上,细细品尝深溪肥鱼和山珍野味,开怀畅饮用让泉之水酿造的美酒,聆听着山泉流淌发出的美妙声音,戏玩着投壶下棋输者罚酒的游戏。其间,觥筹交错,欢笑阵阵,朝往暮归,不醉不休。然而,透过这欢宴幻象,我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欧阳修深藏于内心的忧和愤。欧阳修一生关切国事,同情民苦,却因直言抨击奸佞之臣,受陷遭贬,抱负难展,此时此地岂有快乐可言?分明是以酒浇愁、借醉忘忧。而一旦交欢于时时牵挂的黎民百姓之中,置身于一生钟情的秀美山水之间,所有的忧愤和刻骨铭心的伤痛便被暂时忘却。明万历年间,曾任滁州知州的戴瑞卿在其《醉翁亭》诗中吟道:“悬知太守非耽醉,世路由来怪独醒”,这恐怕是对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内涵最为精准的把握吧。

  “各位游客,你们发现这亭顶有什么特别吗?”一声发问,将我从遐想中唤回。循着导游手指的方向看去,醉翁亭的亭内穹顶与在别处见过的确实不同,竟呈正方形平顶。导游解释说,欧阳修为官一生,嫉恶如仇,刚直敢谏,得罪了不少小人,因此屡遭诬陷被贬。谪知滁州期间,遇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结为知己。智仙和尚深知欧阳修素来刚正敢言,对其人品风骨十分钦佩,便时常邀欧阳修上山饮酒。后智仙和尚特在途中山道旁修建一亭,供欧公上山时歇脚,且在建亭时,依其性格,将亭内穹顶建为正方形以表敬意。欧阳修甚喜,欣然作文,以“醉翁亭”名之。此说或许是后人附会之词,可是,我却是深信不疑的。纵观中国二千多年封建史以及现、当代史,刚正诤言之士虽不为官场所容,却深得世人称颂,已是不争的事实。

  游人陆续前往别处观景,我却伫立醉翁亭前久久不愿离去,任思绪随微风飞翔。一篇《醉翁亭记》,使醉翁亭声名远扬,亦使欧公官德人品令人怀想。诚如王安石所咏:“完公亭兮使勿毁,以慰吾民兮岁岁之愁”。悠悠九百多年,多少得意或失意之人曾经到此,睹亭思人,赋诗作文,或凭吊、或追思、或抒怀,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此时此刻,我一边细细咀嚼着前人诗文中的酸甜苦辣,一边不知深浅地写下几行诗句,以寄不谙官场之道者的情怀:

  琅琊木秀草芳菲,亭藏深山峰转回。

  美文引来登临客,抚栏怀君神驰飞。

  乐与乡野多耽酒,谁人解得其中味?

  如若醉翁能应许,愿作宴客不思归。

[责任编辑:潘兴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