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浙江省慈溪市委市政府批转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市人大常委会专门作出决议,在全市公民中深入开展“六五”普法教育。五年来,该市普法工作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为载体,主动服务当地政府工作大局,全面推进法治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全民普法教育,全面深化依法治理工作,进一步完善普法宣教机制,在全社会营造和形成了学习法律、崇尚法律的良好氛围。
为充分发挥普法工作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近年来,市普法办围绕“三改一拆”、“五水共治”、征地拆迁、劳动和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等领域中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各项宣教活动。为贯彻落实市委作出的加快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慈溪的决定,市生态办、普法办联合开展新《环保法》宣传贯彻活动,提高新《环保法》的社会知晓度,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同时,市司法局围绕经济新常态开展送法进企业活动。比如,在全市411家规上企业聘请法律顾问的基础上,与市中小企业投资发展促进会签署法律服务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组团为中小企业提供“法律咨询”、“法律体检”等公益法律服务。对全市476家企业调解委员会运作情况开展专项调研,加强对各企业调委会规范化建设的指导力度,努力营造和谐劳资关系。
“六五”普法启动以来,该市制订出台《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以法治文化建设引领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首先,以“弘扬法治文化、打造品牌亮点、实现惠民便民”为主题,着力开展“一地一品”法治文化示范点建设,重点建设一批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公园、法治文化长廊等法治文化示范阵地。其次,组建文艺普法志愿者队伍,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法治文艺作品创作和表演的积极性。将法治文化建设与慈溪传统文化、民间文化、地域文化等有机结合,精心培育有特色、高品位的慈溪法治文化,提高法治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渗透力,在全社会营造了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同时,牢牢把握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普法宣教渠道,致力于办好《法治时空》、《慈溪日报·法治经纬》、《慈溪普法》报、《慈溪普法》微博等品牌栏目,全面营造法治宣传声势。
以法治宣传规范化建设为抓手,全力推进“法律六进”示范点建设,不断提高重点普法对象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带动全民普法工作深入开展。首先,坚持把推动各级各类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学法用法作为普法工作的重点,进一步规范完善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用法制度。充分发挥学校法治宣传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全市中小学做到“计划、师资、教材、课程”四落实。 2011年以来,全市中小学校法制副校长聘任率达100%,举办各类法律专题报告480余场,近16万人次学生受教育。同时,市普法办联合工商联依托商会平台规范加强非公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工作,建立非公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工作考核制度,推动非公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工作的深入开展。此外,积极开展对农村、社区基层群众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建立“学法中心户”制度,依托“圆桌夜谈”制度开展“普法进家庭”,组织市普法讲师团、律师普法服务团开展普法巡回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基层群众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
“六五”普法以来,各地各部门注重普法和依法治理相结合,通过进一步健全领导体制机制,完善落实考核制度,加强机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围绕建设“法治慈溪”、“法治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各镇(街道)强化依法执政,推进依法治理,深化普法教育,发展基层民主,全面提高镇(街道)法治建设水平,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明显增强,市普法办、市司法局、市民政局对申报创建全国、省和宁波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的村(社区)加强指导督促,严格把关,确保创建质量。“六五”普法期间,该市创建成功1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12个省级民主法治村、15个宁波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总数和质量走在宁波市前列。结合“和谐企业”创建,组织开展“诚信守法企业”创建活动。
2013年,该市制定下发了《关于健全社会普法教育机制的若干意见》,对健全完善社会普法教育机制进行战略部署,进一步健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调整健全普法工作领导机构,市委根据人事变动和工作需要,及时调整依法治市普法教育领导小组,并每年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同时,制定出台了“六五”普法规划目标任务分解和市普法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强化市普法化职能,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加强普法队伍建设,采取各种措施进一步健全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普法工作的组织协调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