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方都市报记者卧底了一个高考替考组织,湖北个别高校多名大学生充当“枪手”,到江西替考牟利。替考者均持有由“上线”提供的具有本人照片的“身份证”、“准考证”。与此同时,这些证件信息已存于当地教育考试院系统。6月7日中午,江西省教育厅发布消息称,已联合警方开展调查核实,有关考生已被警方控制。
近几年,花样翻新的舞弊几乎伴随着每次高考呈现于公众眼前。此番事件中,是否有权力参与、是否存在滥用职权、渎职行为有待调查,但事件背后法律对舞弊行为的规制不力必须引起重视。
如今,高考、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司法考试等各种考试的公平严肃之于国家、社会、考生均意义重大。遗憾的是,对一些挑战现有秩序、突破公平底线、社会危害性较大的舞弊行为,仍缺乏更具震慑力的监管和惩处。这也使得不少人因为违法成本较低,而“屡试不爽”。
目前,对考试舞弊大多适用不同的刑罚。提前泄露试题、窃取试题或者传输考题及答案的,可以故意或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规制;负有主要责任的监管和监考者,可以渎职罪处罚;有收受财物行为的,可以受贿罪惩处…… 问题的关键是,上述罪名均是对手段行为、过程行为、辅助行为的规制,而欠缺对舞弊这一行为的直接惩处。在科技不断发展的当下,恐怕每次大型考试都会呈现新的舞弊方式,而现有法律却难以涵盖层出不穷的作弊手段。因此,与其“削枝叶”,不如“砍大树”,直接打击高考舞弊行为,给其当头棒喝。
一个好消息是,刑法修正案(九)草案提及了有关舞弊行为的条款,根据该草案,在国家规定的考试中,组织考生作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为他人实施前款犯罪提供作弊器材或者其他帮助的,依照前款规定处罚。为实施考试作弊行为,向他人非法出售或者提供相关考试的试题、答案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代替他人或者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相关考试的,处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期盼该草案尽快通过,并继而出台相关配套措施,全面打击组织替考、替考,买卖、传送试题、答案等舞弊行为各环节的参与者。此外,考试过程中的面试、体检、政审等环节,都可能存在舞弊行为,也须加以规制。
高考等各种考试,对选拔人才、促进阶层流动、维护社会公平的作用不言而喻。运用刑罚手段规制舞弊行为,是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体现,也是对公平、公正、诚信等社会底线的捍卫。(史洪举)
·江西替考事件:已有9名涉案人员被警方控制
·斩断“替考”的利益链
·江西替考事件:教育部表示坚决打击 江西省已展开调查
·北京:国家司法考试首次使用二维码防止替考
·舞弊者是如何突破道道关卡进入考场的?
·吉林公安厅打击销售使用考试舞弊器材行为
·吉林公安厅打击销售使用考试舞弊器材行为
·广东司法厅:周密部署应对司考舞弊
·贵州交规考试:民警当场查获舞弊窝点
·挤压舞弊空间才能赢得公信
·重拳打击高考舞弊的“传统”
·权力在高考中舞弊也该入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