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重庆市巴南区法院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该院在维护青少年权益和推进基层法治建设过程中,从社会联动、权益保障、就业服务、社区矫正以及法制教育等五方面着力创设“少年之家”,积极构建“五位一体”工作机制,用爱浇灌失足孩子的心田。
据悉,自2010年以来,该院未成年人审判庭共收案1243件,结案1160件,发出法官寄语207份,帮助68名涉案青少年重返校园,12名未成年人通过“新生起点站”已顺利就业。
积极探索
把握未成年人审判规律
2014年夏天,因犯强奸罪被判处缓刑的小杨收到了一份社区矫正建议书,明确要求其在缓刑考验期内不得浏览有色情、暴力等不良内容的网站,并按时完成规定学业。这份“量身定制”的建议书,是巴南法院针对适用缓刑的未成年罪犯参加社区矫正而提供的一项“个别化矫正方案”。
据了解,及时更新审判前沿理念,尊重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是巴南法院未成年人审判庭长期以来的遵循。该院积极推行“三审合一”,开辟优先立案、优先执行的绿色通道,设立涉诉未成年心理咨询室,引入诉讼帮扶员和心理辅导员,大力开展圆桌审判。同时,该院精心打造专业少审法官团队,按照知识专、实务专、作风专的“三专”要求优先选任业务过硬、经验丰富、富有爱心的女法官组成了女子合议庭,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优先保护。
勇于创新
用活法制宣传教育
为帮助涉案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知法、懂法和守法,更全面的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利益,巴南法院未成年人审判庭每月举行家长法制学习课,打电话通知履责不力的监护人参会学习,结合典型案件以案说法引导和教育监护人。同时,法院还会定期邀请妇女干部,心理专家前来授课,组织开展“亲子踏春”、“父母相伴”等一系列活动,促使双方相互理解。
此外,法官们还撰法制教材,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借助“校园法课堂”、“公众开放日”等渠道指导学生开设模拟法庭,针对盗窃、抢劫、下暴、涉网犯罪及校内人身伤害犯罪等师生们关心的话题进行线上和线下互动交流,实现“讲解一课、评析一案、回复一问,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
多方联动
建“社会一条龙”机制
“此时此刻,千言万语也不能表达我感激的心情。在我犯错时,是你们的谆谆教诲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通过巴南法院就业帮扶平台,找到工作的小王,特意写信给巴南法院未成年人审判庭的法官们表示感谢。
据了解,为吸引并接纳更多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巴南法院积极联动,创建未成年人保护“社会一条龙”工作机制,对巴南区涉诉的未满十八周岁的生活确有困难的未成年人,与区民政局协调出台全国首个涉诉未成年人专项救助金发放办法,帮助经济困难的未成年人暂时渡过难关。同时,与区工商联共建“新生起点站”就业帮扶平台,帮助缓刑和刑满释放的未成年犯寻找工作岗位,搭建未成年犯回归社会的“金桥”。(朱颂扬)
·上海检察院启用涉罪未成年人心理测评系统
·浙江慈溪检察院"三个坚持"规范未成年人办案
·上海启用涉罪未成年人心理测评系统
·辽宁高院发布法院未成年人犯罪审判工作状况
·上海检察院:研讨未成年人检察制度改革
·山东检察院举办未成年人刑事检察业务培训班
·山东检察院举办未成年人刑事检察业务培训班
·惩治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典型案例
·最高法发布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典型案例
·河南郑州法院着力打击性侵未成年人犯罪
·检察机关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典型案例
·最高检通报2014年全国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