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平安使者

王波:社区百姓的“大管家”

2015-05-26 09:49:35 http://www.chinapeace.gov.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人物档案】

  王波,1984年入警,中共党员,二级警督警衔,现任山东省烟台市公安局福山分局河滨路派出所副所长兼银河社区民警。30多年从警路,他用默默付出与真情服务打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先后被评为全省优秀人民警察、区劳动模范。

  走进烟台市福山区银河社区,幸福荡漾在居民们的笑脸上。在1.26平方公里的辖区里,烟台市公安局福山分局河滨路派出所副所长、福山区银河社区的“大管家”王波用自己的默默付出,与辖区1.2万名居民共同维护着这里的平安与幸福。银河社区连续4年实现了可防性案件零发案,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续实现100%。

  脸熟与交心

  从不搭理到真心夸赞

  “只要把群众当亲人、当靠山,咱们小区就一定会越来越好……”这是王波在社区工作感触最深的话。然而,2006年8月,王波初到银河社区时,面对的却是不一样的景象:邻里纠纷多、安全隐患多、环境秩序差……

  “先混个脸熟再说。”王波夹起公文包,换上绿胶鞋,开始“串门”。报身份、套近乎、记笔记,王波忙得不亦乐乎,但居民们不理解、不支持、不搭理,一时间弄得王波灰头土脸。两个月后,笔记本记了3个,绿胶鞋也光荣“下岗”。

  “脸熟还不够,还得交心!”顺着这个思路,王波开展下一步工作。走访中,王波了解到小区许多年轻居民由于工作原因,无暇顾及子女的成长,对孩子成长极为不利。对此,王波在警务室建起了“假日小屋”,组织辖区在校学生利用节假日免费为“留守子女”提供学业辅导、自护教育和法制宣传。渐渐地,大家都说王波是干实事的警察。

  访客与居民从“吃闭门羹”的访客到社区群众的身边人

  王波发现,作为一名居家式警务室的民警,自己本身就是小区里的居民,只有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才能真正将社区警务驻进百姓心头。

  在辖区的几十个公示栏里,居民们会定期看到车辆年审、驾驶证审验到期提醒等提示;辖区万余名居民会经常收到王波发送的防诈骗警示、居家安全提示、安全行车技巧等安全防范短信;日常走访中,王波会检查进入小区的车辆是否上锁、单元门是否关好、居民家门窗是否关牢……防患于未然,只是“社区大管家”王波工作中的一小部分。

  2013年,福山分局将消防、车管、外管、网管、危管、物管6项公安服务触角延伸到社区。作为一个老旧小区,银河社区环境脏乱差,安全隐患多。为啃下这块硬骨头,王波积极争取街道办事处和相关政府部门支持,为小区请来了物业管理人员,规划设置了138个停车位,施划道路标线2000米,组建起12人的社区巡防队伍。3个月下来,王波瘦了一圈,社区环境却焕然一新。

  “社区大变样,家里的房租也涨了不少。”房主刘婶满脸喜色地说。

  “一个好汉三个帮,王波为我们小区做了那么多,只要他招呼一声,我们大家都会来帮他。”说到王波,银河社区居民刘坤明竖起大拇指。

  2013年3月26日晚,王波在辖区巡逻时发现路边停放的一辆外地牌照车辆可疑。王波上前询问,突然从车上跳下3名青年,持匕首和铁棍要教训一下他这个“多管闲事的”。水果店店主吴先生见王波被人围困,抄起板凳,喊来摆夜市的商贩上前为王波助阵,3名青年随即被群众扭送派出所。经查,这3人正是流窜多地的抢劫在逃人员。

  “红脸”与“黑脸”

  宁吃防范苦,不求破案功

  “王波是咱小区平安的定海神针……”在清洋街道办事处的群防群治会议上,办事处领导这样评价王波。

  “9年前刚到警务室时,很多居民是开着单元门睡觉的。”王波此后就成了小区把门的“铁将军”。7个居民小区、68个单元防盗门、6个电动车停车棚,王波带领两名辅警,每晚睡前必查一遍。虽然是为了大家着想,但一些人还是嫌王波多事,为了停车落锁、随手关门这种小事,王波没少遭埋怨,王波也只好红着脸给大家做工作。

  居民老孙在自家单元楼下堆放高达3米的废弃木料,王波多次上门劝诫其将木料移走。始终不听劝告的老孙自己吞下苦果,几天后家中被盗。案件破获后,嫌疑人供述是借助木料堆爬入家中入室盗窃的。有了这次教训,像老孙这样的居民越来越理解王波的不易,他们主动加入到维护社区平安的工作中。

  宁吃防范苦,不求破案功。在社区警务中,王波将安全防范前置,未雨绸缪,力争从根源上杜绝纠纷矛盾的发生、压降发案。王波采取“低保人员为主,物业承担部分”的模式,组建了4支共30人的社区义务巡逻队,在小区内抓现行、压发案。

  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平淡、坐得住板凳,是同事对王波的评价。“遇到专业问题,他能一门心思研究上好几天……”妻子这样评价他。

  王波知道,在社区工作,只有像钉钉子一样,一锤一锤地钉准、钉实、钉牢,才能将社区警务做深、做细、做实。

  2013年4月16日,办案民警找到王波,请他配合调查外省籍在逃人员刘某6年前的暂住信息。王波从档案柜里找出了有些泛黄的暂住登记本,逐条查阅,找到了自己6年前走访时记录的刘某较详细的个人信息。办案民警顺藤摸瓜,将自以为逍遥法外的刘某抓获,还带破了一系列盗抢案件,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10余万元。

  3个柜子里的社区档案,有600多本,记载着近10万条信息,这是王波9年社区警务工作的浓缩。

  为了拓宽沟通范围,“60后”的王波玩起了“90后”热衷的即时聊天工具。为了跟辖区的年轻群体交流,王波一改板着脸的严谨,变成了会用“亲,最近过的怎么样?”等亲和用语。为了完善登记信息,走访中,王波还将收集QQ、微信号作为日常登记的一项重要内容。

  由于整天在外东奔西跑,到警务室办事的群众有时见不到王波。为了解决“见面难”,王波在警务室门口安装了“警民一键通”LED显示牌,无论白天黑夜,来访群众只要按下按钮,就可以与王波实时对话。群众还可以将对警务工作的意见建议和报案线索,投放到警务室门前“感应式警民联系箱”里,提醒短信会即时发送到王波手机。“警民一键通”、“感应式警民联系箱”投入使用以来,王波已成功受理2000余次群众的求助、咨询。

  如果说社区警务是公安工作的前沿阵地,那么警务室就是社区警务的哨所。王波成为社区民警后,为了照顾王波的生活,妻子魏建平放弃原本不错的工作,提前办理了退休手续,跟随丈夫来到了警务室。

  40平方米的居家式警务室,只有冷静的蔚蓝色,一点不像个家。只有当魏建平回来时,才让这里有点家的味道。

  由于警务室人手短缺,魏建平除了收拾好家里家外,还挑起了社区辅警的担子,解答群众咨询,帮助王波调解矛盾纠纷,整理档案材料,受理报警举报……魏建平逐渐成了一名警务多面手。9年间,警务室的辅警换了一荏又一荏,魏建平却始终和丈夫一起,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结婚这么多年,有时真想让他带我出去玩玩,可这工作离不了他。只要他不走,我就在这里好好陪着他。”说起丈夫的工作,妻子些许的不快和怨言都化为支持和守候。

[责任编辑:曹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