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奇,是河南省三门峡市公安局峡东分局的一位退休民警。
我是头一次见到这位大哥。他面容温和,个头中等,胖乎乎的,特别爱笑,有点像个弥勒佛。他说话不紧不慢,为人又低调。当我看见他家的茶几上、架子上、桌子上到处摆着他完成和未完成的篆刻作品时,忍不住一一拿起来观看,一旁的他谦虚地说:“咱这纯粹是业余爱好,业余水平,自学的。”
他自己说自己业余,可周围他的熟人朋友们可不这么认为。他的作品不仅多次在全国性的书法展览、比赛中获得大奖,还经常应人所求,为他人刻印章,并且从不索取一分回报,有时他还要搭上买青田石的钱,这可见他的人品。他爱人董宜清笑着替他解释:“他图个啥?这些年忙活,就落下个好人缘!”其实,我倒觉得,能落下好人缘,也是一种艺术人生。
把方寸印石当作田地耕耘
于春奇的笔名叫耕石,这个笔名恰合一种寓意,象征着他把方寸大小的石头当作田地,把篆刻艺术当作收成,取辛勤耕耘的内涵。
于春奇走上篆刻之路,纯属偶然。这种偶然来自于2000年的一天晚上。那天老于正在单位值班。随手翻阅起《人民公安报·剑兰周刊》时,看到了一幅篆刻作品。那种方寸之间的镂空、曲线、布局的艺术美感,深深吸引了他。“我要是也能刻出这么好看的字儿,那该多好啊!”从此,脑海中的一个想法为他打开了一扇崭新的大门。
没有工具,他就自己瞎琢磨,先把锯条掰断,在后半部缠上厚厚的胶布,一把看着不像样但很锋利的刻刀就做成了;没有字帖,他就收集报纸、杂志上别人的篆刻作品;没有石材,他就到分局隔壁的工地上捡些砖头,把砖头摔成小块,再在磨石上磨成小方块当印石,先练手嘛,买的印石浪费了可惜;没有老师,他就自学。
从此,于春奇有了个业余时间的最爱。灯下,不知道把手刻出多少道伤痕,磨出多少个血泡,不知道刻废了多少块砖头,终于,他能顺利刻出一方砖头篆刻作品了。
成为彻头彻尾的篆刻迷
篆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中国象形文字的图腾和传承。篆书分为大篆和小篆。研究篆刻,就必须对汉字的起源和发展,对汉字的象形艺术和结构形式的魅力加以了解。
读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行千里路不如老师引路。为此,于春奇专门拜了老师。老师送给老于一把专业刻刀和《篆刻学》《篆刻艺术》《说文解字》等专业书籍。有了称心的刀,于春奇开始潜心研究琢磨齐白石、吴昌硕等篆刻大师的作品,研究临摹秦玺汉印的章法和历代篆刻流派的艺术风格,将笔情刀趣聚于方寸之间。
在砖头上练已经不过瘾,于春奇慢慢开始买相对廉价的青田石刻制成品。经过苦读钻研和老师指导,老于的篆刻技法突飞猛进。2005年,全国煤炭系统在淮北举办书法展,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于春奇报送了自己的几方作品。没想到,他的作品入展入选,得到了行家的肯定。
这下,于春奇对篆刻有自信了。他不断练习书法,练习刀工,成了彻头彻尾的篆刻迷。随后的几年,他的篆刻作品屡屡在各种报纸杂志上发表,并多次获得篆刻类奖项。
将情感倾注于手中的刻刀
2011年,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于春奇陆续完成了“党绘蓝图”、“祖国万岁”、“祖国处处气象新”、“人民警察爱人民”等30多件作品。其中,“人民警察爱人民”等8组作品在全国公安机关离退休干部书画作品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成为河南省参赛选手中唯一一名一等奖得主。
说起他钻研篆刻这些年的历史,他说,家人一开始并不支持,篆刻的基础活太脏了!但是,自从看到老于的作品能参加各种比赛和展览,而且生活中很多朋友登门求章,爱人不仅不再埋怨他,在他手头忙的时候,也会搭把手,替他磨磨石头。
于春奇说,公安民警要有精神、有文化。日常创作中,他虽然也寄情山山水水,但他更偏爱创作警察题材的作品。老于对篆刻的痴爱,也影响着身边的民警。现在,峡东分局有好几名民警都迷上了篆刻,有的也开始小有名气。
以石言志,以刀代笔,用刻刀在一方方青石朱印间,篆刻写意生活。老于现在的创作热情很高,今年以来,他已经刻了60余方作品。他说:“人退休了,总要有点精神追求。想越走越远,就要把握时代脉搏,多创作有个性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