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公安局通州分局出入境管理大队副大队长于文静有4个“表妹”,这在熟悉她的同事间不算秘密。“她每次去超市、商场买食品、衣服,都是一买好几份,自己反倒不怎么买。”同事说:“这个姐姐对表妹真大方。”
对“表妹”们的体贴、疼爱,在同事眼中已经超出了亲戚间的关心。“表妹”们的情绪波动,有时也让她心事重重,这让同事更加难以理解,“孩子不懂事还有他们爹妈呢,你跟着着啥急?”每次同事这样劝她,她都沉默不语,“对亲戚家的孩子这么负责的还真少。”同事有些纳闷。
后来,同事们慢慢知道,“表妹”们是姥姥在世时收养的弃婴。2003年姥姥去世后,当时还未婚的她,接过了姥姥留下来的担子,边读研究生边照顾当时最大16岁、最小只有13岁的4个“表妹”一直至今。
“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很难想象她一个女孩子这些年是怎样过来的!”知道了真相后,同事们都被于文静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
2013年,于文静入选北京市第四届道德模范。
“姥姥走了,我要为妹妹们撑起一片天”
于文静的老家在山东一座小城市,姥姥因为收养弃婴,成了当地的名人。老人没有生活来源,家里子女也因条件所限,自顾不暇。老人靠卖花抚养着4个女孩子。
于文静从小看着姥姥像照顾亲孙女一样,把还是婴儿的4个孩子带大,从心里佩服姥姥是个了不起的人。由于家里没钱供她上大学,她选择了上军校。于文静回忆说:“当时一个月有100多元的津贴,除了用于正常开销,都寄给妹妹们了。”在女孩子最爱美的年纪,她一直穿着学校发的衣服,从未给自己买过一件衣服。
2003年,姥姥生病入院,手术费差1000元,家里实在凑不出来,打电话告诉了她。可她钱还没有寄到,姥姥就过世了。
回老家奔丧时,“表妹”们看见她哭着说:“姐,世界上最疼我们的人走了。”泪水模糊了视线,但“表妹”无助的表情,却烙在了她的心里。“我从那时突然觉得,妹妹们没了‘天’,我得为她们再撑起一片天。”强烈的责任感让于文静迅速成熟起来。
“娶我就要和我一起照顾妹妹们”
每次相亲,于文静都会如实告诉对方,自己有4个“表妹”需要照顾,还要赡养父母,家庭负担重。有的人一听站起来就走,她记得最清楚的是有个人直接问她:“我凭什么养你一大家子人?”
十几次的相亲都以失败告终,于文静有点绝望了。这时,一个男人走入了她的视线。经朋友介绍,她认识了比她大12岁的现在的丈夫。“当时真没看上他,不爱说话,200多斤的大胖子。”回忆初次见面的印象,于文静记忆犹新。由于年龄相差太悬殊,这位来自通州的小伙,并没有走进她的心里。但小伙子却依然坚持与她联系,同时表示愿意和她一起照顾“表妹”们。于文静被对方的真诚打动,“我觉得他是个踏实的人,能跟我一起照顾妹妹们。”终于,他们结婚了。
婚后,于文静与爱人一起为“表妹”们撑起了一片天空。小到一个月几百元的生活费,大到一年近万元的学费,爱人从不计较,“该花的钱一定要花,不能苦了孩子们。”这是爱人常说的话。
“妹妹们长大懂事了,我很欣慰”
时光荏苒,“表妹”们渐渐长大了。因为她们的学历不高,于文静为她们找工作费了不少的劲,可是“表妹”们还是想自己做生意多挣些钱。不久,“表妹”们从于文静给她们找的岗位上一个个地辞了职。
当其中的3个“表妹”提出要合伙做生意时,于文静不顾别人善意的提醒,忽略了“表妹”们能力参差不齐、想法存在差异的种种问题,投入近10万元,费尽心力地为她们支起了一个小店。
但是,很快“表妹”们产生了分歧,生意干不下去了。老二、老三带着挣到的2万元钱,回到老家准备和同学做生意。不放心她们的于文静经常打电话询问情况。“表妹”们在老家被骗走了钱,没敢告诉她,在歌厅当起了端盘子的服务员。觉得情况不对的她反复追问,“表妹”们才说了实话,心急万分的于文静让她们立刻回北京。经历了挫折的“表妹”们改变了过去的浮躁,懂事了不少。对于新找到的工作也都很珍惜。
“妹妹们都长大懂事了,也会心疼我了,我感到很欣慰!”于文静笑着说。(记者 胡爱华 通讯员 慈 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