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来稿选登

浙江:聚沙成塔 扮靓杭州

2015-05-07 10:57:26 http://www.chinapeace.gov.cn/ 来源:平安浙江网 

  “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就是平安建设的晴雨表。”在今年杭州全市政法工作会议上,杭州市委副秘书长、政法委副书记徐小林这样概括人民群众幸福感和平安建设的关系。

  今年是杭州开展平安创建的第13年。作为全国最早开展平安建设的城市之一,13年里,杭州一直为平安而努力,杭州人的幸福感也与日俱增。过去的2014年,杭州连续第11年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荣誉称号。随着杭州平安创建的逐渐深入,老百姓对平安与幸福有了越来越真切的感受。

  去年,杭州以“六安”工程建设为统领,抓基层,强基础,组织开展了社会治安整治、反恐防暴、平安大巡防等专项行动,还在全市培育出了上城区清波街道清波门社区等30个平安综治示范点,平安创建不仅像种子一样在杭州的大街小巷生根发芽,还扎根于每一个老百姓的心中,形成了平安创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以群众感受最直接的社会治安情况为例,2014年,杭州全市命案及五类案件破案率达100%,刑事立案实现连续10年下降,“两抢一盗”案件同比分别下降35.52%、31.27%和2.6%,社会治安形势持续好转。

  汇集基层小平安聚成杭州大平安

  积点滴小安,汇杭州大安。这些年来,为了杭州的平安和幸福,杭州基层积极开展平安创建,越来越多的“杭州经验”生根发芽,平安杭州迸发出勃勃生机。

  “一网三中心,三全十服务”的社会治理模式,被喻为杭州版的“枫桥经验”。该模式最早萌生于杭州西湖区灵隐街道,一推出就受到了社区居民们的交口称赞。2012年,这一模式在西湖区所有村、社区铺开,随后又被全市推广。一张大网,把“全天候、全方位、全覆盖”的十项社区服务送到了每户老百姓的身边,基层治理更加规范、公共服务更加贴心、矛盾调处更加及时。这两年,这一社会治理模式又得以完善发展。2014年,通过进一步整合县(市、区)、乡(街道)、村(社区)三级服务资源,规范乡镇(街道)、村(社区)服务管理中心和县(市、区)110社会应急联动中心建设,杭州的“一张网”不仅覆盖了家家户户,还做到了信息灵、反应灵,真正让居民享受到了更加全面、便捷、贴心、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安杭州的根基扎得更牢更实。

  群众有纠纷,先找“和事佬”。最早发源于杭州下城区的“和事佬”,如今已是遍地开花。活跃在杭州大街小巷的2万多名“和事佬”,让矛盾纠纷不出楼道、不出社区。为了引导老百姓了解法律、依法维权,杭州为每个村、每个社区都配备了社区律师,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免费把专业的法律服务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进村(社区)律师还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私人定制的法律顾问”。

  在化解多元化矛盾纠纷的过程中,杭州进一步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六和塔”矛盾纠纷综合调处模式,即“和事佬”调和、社区律师导和、镇街中心维和、专业调委会求和、司法机关促和及大调解中心保和。该模式实现了矛盾纠纷的整体性、系统性解决,把大量的社会矛盾化解在基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有效提升了人民群众对平安建设的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率,助推了法治杭州建设。

  践行司法改革举措走在前列

  近年来,司法体制改革的脚步越来越稳健。推动法治建设,杭州采取早部署、早发力。早在2006年,杭州市委就已做出建设法治杭州的重要决定。去年12月,《关于全面深化法治杭州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法治杭州建设又铺开了新蓝图。“杭法十条”确保了杭州在依法执政、科学立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在法治杭州建设的进程中,杭州基层政法各部门,也紧跟司法体制改革的发展脚步,先行先试,努力寻求司法公正与高效的完美融合。

  刑事案件速裁,这个名词诞生不久。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在18个城市开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试点,开创了我国司法领域“实验性立法”的先河。在这18个试点城市中,杭州就是其中之一。随后,杭州市确定西湖区、萧山区和余杭区作为前期试区。

  积极推进适用刑事速裁程序办理案件,在牢牢把握办案质量的同时,注重提升办案效率。在三个区的前期试点中,案件从立案到审结平均用时仅4天,每案庭审事件不超过5分钟,实现了公平和效率的统一。有了试点工作的前期探索和成功经验,本月,刑事案件速裁试点工作已开始在杭州全市推开。通过深入探索和大胆实践,在刑事案件速裁试点工作上,杭州基层各政法单位将积极做好践行者,努力朝着再创造一个“杭州经验”的目标不断奋进,推动法治杭州建设实现新跨越。

[责任编辑:王春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