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平安使者

检察系统“全国先进工作者”事迹报道(二)

2015-05-06 08:49:38 http://www.chinapeace.gov.cn/ 来源:检察日报 

  王勇:从“门外汉”到“法律活字典”

  2001年,26岁的王勇从检察院财务岗位转到公诉岗位,由一名会计变成了公诉人;2010年,他摘取了“全国十佳公诉人”这一全国3万多名公诉人的最高荣誉;目前,王勇已经成长为江苏省苏州市检察院公诉二处副处长,并在法律实务界小有名气,多次受邀参与重大法律、司法解释征求意见会议。

  从“门外汉”成长为“行家里手”,王勇的制胜法宝听起来颇为普通:一是学好法律知识,二是用好法律知识。

  隔行如隔山,如何翻越财务与法律之间的大山?王勇选择了以无限的热情和加倍的努力投入到法律知识的海洋中。

  那段时期,王勇如饥似渴地学习业务知识,上班时见缝插针学,下班后把自己关在小屋里学;上下班途中、出差路上,他的mp3里播放各院校名家的法学讲座。十多年来,王勇每天“集腋成裘”式地搜集和研究法律资料,电脑里的法律文章和案例已有数万篇,内容涵盖了刑事法学的方方面面。

  得益于兴趣、勤奋和毅力,如今的王勇已然拥有深厚的法律功底:无论是法律文章还是案例,只要看过,都能清清楚楚地记得出现在哪本书哪一页;对法律条文更是烂熟于心,被大家誉为“法律活字典”。

  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随着法律知识的日益充盈,王勇开始在公诉席上大显身手。2014年,受最高检指派,王勇作为地方司法机关的唯一代表,赴湖北咸宁指导刘汉等人特大涉黑案件的审查起诉工作。庭审中,关键证人孙某坚决不愿出庭作证,王勇连续3天耐心对其开展思想工作,打消了他的顾虑,使他愿意出庭。庭审证明,孙某的出庭不仅证实了刘汉集团的犯罪行为,而且保障了程序正义,让案件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从事公诉工作14年来,王勇办案数千起,其中不乏轰动全国的大要案,无一错案、无一被改变定性。

  除做好公诉本职工作外,王勇还喜欢发挥自己的专长,在国家法治建设中传播正能量,体现一名人民检察官应有的良知和担当。比如当醉驾入刑呼声不断时,最高法提出反对醉驾一律入刑,引发网络误传,王勇对此进行法理分析,被媒体报道后,有效消除了网民对最高法的误解。(徐盈雁)

[责任编辑:李镕良]
相关报道

·青海检察院专项检察剑指破坏生态犯罪
·贵州检察院开展社区服刑人员漏管检察活动
·北京怀柔检察院开展检察开放日活动
·北京检察三分院:增强使命感 排查不稳定因素
·河南三门峡:新媒体成为检察工作“好帮手”
·“@厦门检察”影评漫画烹制普法盛宴

·“@厦门检察”影评漫画烹制普法盛宴
·广西检察院:以三严三实为标尺建设检察队伍
·最高检:在推进检察事业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
·最高检:在推进检察事业发展中实现人生价值
·上海杨浦检察院举办“检察开放日”活动
·河南三门峡:拓宽刑事执行检察领域职务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