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平安建设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2015-05-04 09:46:10 http://www.chinapeace.gov.cn/ 来源:人民公安报 

  近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胜利路的个体商户刘美霞的餐饮生意十分红火,每天晚上忙到12点多才打烊。她感慨地说:“现在社会治安非常好,夜里不管多晚回家,心里都很踏实。”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公安局以“平安巴彦淖尔”建设为抓手,以民生警务引领警务工作创新和警务机制改革,通过顺应民意、保障民生、服务群众,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推进了各项公安工作发展,提升了驾驭社会治安大局的能力,初步实现了发案少、秩序好、群众满意的目标。

  四个全覆盖,打造平安建设护民工程

  2013年,巴彦淖尔市制定了《关于推进“平安巴彦淖尔建设工程”的实施意见》,把构筑全方位全覆盖治安防控体系作为平安建设的护民工程来抓,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深入一线检查指导平安建设工作,解决平安建设中体制机制、经费保障、职级待遇、津贴补助等难题。

  据介绍,巴彦淖尔市财政先后投入5.6亿元用于公安机关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强警工程。其中,投资2.27亿元的视频监控工程实现了城镇公共区域、重点要害部位及复杂场所视频监控全覆盖。投资692.9万元购置流动警务车38辆、电动警用巡逻车27辆、警用摩托车60辆。他们推广巡警、交警、武警“三警合一”巡逻机制,中心城区每天出动警力260名、巡逻车60辆在街面武装执勤巡逻,以动态警务应对动态治安,实现街面防控全覆盖。

  同时,全市推广派出所所长兼任乡镇苏木副职,社区居委会干部兼任辅警的做法,实现了社区驻警全覆盖。新建环市、旗县间交界处、城区主要路口及治安状况复杂地区治安报警服务点105个,建成标准化、规范化“护城河”工作站7个,形成“护城河”体系全覆盖。

  此外,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全市公安机关不间断地开展“严打整治”、“打盗抢保民安”、“打假打传销”等专项行动,建立社会治安整治长效机制。2014年,全市八类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同比下降5%;今年一季度,全市八类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同比下降8.3%。

  “抓大不放小”,推进“微警务”为民工程

  巴彦淖尔市公安机关始终坚持“抓大不放小”的理念,既集中力量侦破大案要案,又不忽视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小案件、小矛盾、小问题,把“微警务”贯穿于服务群众的全过程。

  巴彦淖尔市公安局推广“九小警务”和“三一四全”“三联六调”等工作法,从涉及群众利益的小事做起,切实解决困扰群众的难题,做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将治安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推进社区改革与建设,投入1.2亿元建成总面积3.8万平方米的精品社区服务中心14个,规划设计社区信息化服务系统,打造具有司法援助、便民服务、治安防控等功能的“数字化社区”;实施爱民固边警务工程,投入资金700多万元在边境地区建立9个爱民固边警务工作站,发挥了防范预警、堵卡检查、应急处置、扶贫帮困、服务群众等职能;实施新农村新牧区安保工程,投入1060万元在偏远集镇建成18个农村治安消防站,初步形成覆盖所有农村牧区的治安防控网络和灭火救灾体系;加强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建设,建立“交通事故调解委员会”和“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等专业性调解组织,提高化解矛盾纠纷的针对性。

  简政放权,实施“阳光警务”便民工程

  为进一步提高群众满意度,巴彦淖尔市公安局健全完善警务公开透明工作机制,积极推进“阳光警务”,通过及时公开法律法规、办事指南、治安案件受理情况等项目,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群众的监督。2014年,巴彦淖尔市公安局及时发布重大案事件的调查进展、打击违法犯罪活动重大决策等信息2381条。

  巴彦淖尔市公安局积极简化办事流程,把可以网上运转的12类64项行政许可和非许可类审批项目全部通过“网上公安”公开办理,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同时,从一声问候、一杯热水、一张明白卡、一副老花镜、一个便民打气筒等细微的便民小事做起,为群众营造温馨的服务环境。2014年,全市公安机关共推出便民利民措施82项,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8.5万余个。(记者 陶 炜 通讯员 范春生 周恩立)

[责任编辑:曹威]
相关报道

·内蒙古司法厅推行“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
·内蒙古全面推行“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
·公安部与内蒙古联合表彰赴利维和警察防暴队
·内蒙古:启动深化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工作
·内蒙古公安厅:按需施训提升干部队伍素质
·内蒙古高院全面落实立案登记制改革工作

·内蒙古高院全面落实立案登记制改革工作
·内蒙古包头开展“法律进农村牧区”活动
·内蒙古检察院推行人民监督员制度
·内蒙古巴林右:为“两委”换届把好廉洁关
·内蒙古法学会法律服务专业研究会成立
·内蒙古呼和浩特中院专业审判保护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