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来稿选登

重庆司法局:"四个一工程"让律师执业有保障

2015-04-29 15:41:49 http://www.chinapeace.gov.cn/ 来源:重庆法制报 

  记者4月27日从重庆市高法院与重庆市司法局、重庆市律师协会召开的重庆法院律师诉讼服务平台建设座谈会上获悉,自建立三方联席会议制度以来,全市逐步形成了符合重庆法院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律师执业权利保障工作思路,即通过推进“一个绿色通道,一个专属工作室、一个网上服务系统、一个联席会议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工程”,打造线下实体诉讼服务空间和拓展线上网络诉讼服务领域,切实保障律师执业权利,共同维护司法公正廉洁。

  畅通律师诉讼代理免检绿色通道

  4月27日下午,重庆百君律师事务所律师程昱走进沙坪坝区法院,他没有走安检通道而是进入免检通道,他将二代身份证在刷卡机上一刷,执守的法警很快放行。

  据了解,早在2010年,我市就专门制定了《进一步加强律师执业权利保障维护司法公正的意见》,律师可凭执业证免安检进出法院。近年来,全市法院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进一步拓展绿色通道,优化升级律师免安检进出法院功能,直接在二代身份证中集成职业信息,通过市高院统一研发的访客系统,律师仅凭二代身份证就可完成自助登记并无障碍进出法院。

  为确保律师诉讼代理信息录入更便捷,准确,全市法院还将在审判管理系统立案信息中改变手动录入诉讼代理信息的传统方式,转变为刷二代身份证自动录入,确保录入更高效、更精准。

  同时,借助绿色通道的刷卡登记功能,全市将汇集全市律师在内的市内代理诉讼案件的大数据信息,供市高院、市司法局和市律师协会共享,为三方在进一步健全管理,规范法官司法行为和律师执业提供及时、准确、有效的大数据分析参考。

  开设专属工作室为律师服务

  在市一中法院诉讼服务中心,有一间20余平方米的律师工作室,里面有打印机、有电脑等设备,律师们可以在这里简单办公。

  据介绍,在充分调研律师案件代理工作需求的基础上,市高院决定在法院为律师开展业务设置专门的工作室,作为律师诉讼服务平台建设试点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结合律师具体需要,工作室必须集中三项功能,一是立案准备功能,律师可以在工作室里进行立案材料整理,补充等立案前准备工作;二是庭前休息功能,在开庭前或中途休庭期间,律师可在工作室内休息;三是卷宗查阅功能,律师可在工作室内查阅与案件相关的纸质或电子卷宗,摘抄、复制与案件有关的诉讼文书等。

  目前,律师工作室已在市一中法院,万州、黔江、沙坪坝、江津、丰都等地法院试点设置。随着律师诉讼服务平台建设不断推进,律师工作室将逐步在全市法院推开。

  建独立域名网上服务系统

  重庆法院在司法公开、便民服务等多方面工作中均强调互联网思维运用,特别面对高素质的律师、群众,搭建网上律师诉讼服务平台,成为保障律师执业权利重要举措。

  今年以来,市高院加快推进建设独立域名的“重庆法院网上律师诉讼服务系统”,从保障律师案件知情权、阅卷权、申请调查取证权出发,在服务模块中集中了案件进展查询、预约阅卷、诉讼材料提交、网上预立案、法律文书格式文本下载等多项服务功能,律师可通过输入账号和密码登录网上平台,并增设了“开庭时间避让”、“网上阅卷”、“关联案件推送”等服务功能,满足律师多元化需求。

  下一步,市高院将不断整合现有的网上服务功能,进一步推动网上服务平台的优化升级,真正使“重庆法院网上律师诉讼服务系统”成为律师代理诉讼的网上办公平台,为律师提供更多人性化服务。

  三方共建联席沟通机制

  市高院与市司法局、市律师协会共同建立的三方联席沟通机制,在促进司法廉洁、维护司法公正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以后,三方将进一步完善落实该制度,规范法官司法行为和律师执业行为,共同维护司法公正廉洁,共同建立对隐性代理信息、法官和律师违反职业道德不正当交往信息等违规执业信息的互通共享机制。形成定期更新的离任法官、法官近亲属从事律师工作和以其它律师名义进行“隐性代理”的信息库。市高法院每年向市司法局、市律师协会通报一次离任法官名单。市司法局、市律师协会每年向市高院通报一次离任法官、法官近亲属从事律师工作和以其它律师名义进行的“隐性代理”情况。(陈晓容)

[责任编辑:赵亮]
相关报道

·上海一中院出新规保障律师执业权利
·河北省司法厅:加强司法鉴定执业检查
·司法部:我国目前已有执业律师27.1万多人
·辽宁铁岭:开展专项整改保障律师执业权利
·四川泸州司法局:推进律师执业权利保障工作
·辽宁铁岭:规范司法行为 保障律师执业权利

·辽宁铁岭:规范司法行为 保障律师执业权利
·江苏无锡:为律师执业打开“方便之门”
·广西:与司法厅合力保障律师执业权利
·政协委员黄廉熙:愿律师执业环境越来越好
·甘肃:破解“三难”保障律师执业权利
·重庆公证业:在执业为民实践中提升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