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来了没有?”一次突发事件应急会议上,区长一进门就问。
坐在会场中的杨晓虹立刻起身“报到”,脸上是标志性的从容自信,心中则漾起点点“得意”。当了14年政府法律顾问,她明显感到地位的提升。
杨晓虹现任北京市潮阳律师事务所主任,代理过肖传国寻衅滋事案、非法占用农用地全国第一案等多起全国知名案件,是刑事诉讼领域的佼佼者。可如今,她的身影总是更多地出现在天然气爆炸事故善后处理、中央电视台新址火灾事件善后,奥运场馆国际招投标,以及政府的区长接待日上,她挂帅的潮阳律所更是成了朝阳区承办法律援助案件、参与法律公益服务的主力军。
别人总觉得她有点儿“不务正业”,可她说:“做这些事我乐呵,十几年没白费,走到哪人家都觉得律师必不可少,特别欣慰。”
爱听:“等会儿,我问问律师啊”
潮阳律师事务所前身是一家知名国办所,2001年转制时,所里最年轻的杨晓虹独担重任。这么多年,杨晓虹最得意的不是个人业绩,而是成功保留了老所传统,在公益法律服务这条路上打响了品牌。
2001年,杨晓虹和另外5名曾有过政府工作背景的律师一起,介入政府信访接待,成为最早的政府法律顾问。十余年后,只有杨晓虹仍坚守在信访接待大厅。
“每次参加信访接待几乎都得忙一整天,有时午饭也没空吃。回到家,说话的力气都没有。”可即便这样,杨晓虹也乐此不疲,“我感觉,信访接待时,律师作为相对中立的第三方比政府更好说话,而且用法律专业知识给老百姓做解释,他们反而更容易接受。”
从信访接待开始,杨晓虹的政府常年法律顾问角色越“演”越投入。2007年,面对危改引发的集中上访,杨晓虹带着自己所里的律师直接走进危改社区,现场接访,能解答当场答,答不了的收集问题第一时间向政府反馈,并提供决策参考。这种方式,后来在朝阳区广泛推广,成为律师法律服务的一项新制度。
2007年,朝阳区长虹桥的一根电线杆被风吹倒,造成两死一伤严重后果。杨晓虹临危受命,担起了事故的善后事宜。当时,由于事故责任迟迟未有定论,一名死者的哥哥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到政府信访。接手此事后,杨晓虹主动和受害人家属取得联系,安抚他们的情绪并了解清楚受害人要求。随后,她便开始查找电线杆的产权人,去电力部门了解事故电线杆的情况及电力部门内部运作流程,为了搞明白专业知识,她还专门请教专家、走访了多个单位。最终,她出具的《法律意见书》证据和论证相当扎实,获得政府认可,为受害人争取到了70余万元的补偿。事后,上访人不仅停止了上访,还对政府表示感谢。
从信访接待,到央视大火、和平街爆炸等一起又一起突发事件善后处置,杨晓虹将大把精力投入到了给政府帮忙上。杨晓虹说:“我觉得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做我做的事。一方面,面对上访人的无助,我可以帮上一把,一旦问题解决,获得的就是既维护上访人合法权益,又树立政府良好形象的双赢效果。而更重要的,是通过我和大批律师的参与,对政府产生了影响,领导干部对法律越来越尊重,越来越讲求依法办事。每当我听政府工作人员说‘等会儿,我问问律师啊’,我都觉得自己的付出没白费,特有成就感。”
爱干:每个案子都办得“漂亮”
因为参与公益服务多,杨晓虹每年办理的案件数量并不算多,用她自己的话说,只办“好玩”的。不过,她对自己的要求可没那么轻松,相反,她要求自己要把每个案子都办漂亮。
照着这个标准,她代理了肖传国雇凶伤害方舟子案、张某等非法占用农用地第一案等一批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案件。不过,最让她印象深刻的还是曾办理过的一起普通刑案。
那是一起运输毒品案,按照公诉机关的起诉,被告人面临的将是死刑。而杨晓虹认真研究案情后认为,被告人运输毒品的证据并不充分,便以此为突破口,字斟句酌地写出了一份辩护词。
开庭那天杨晓虹才知道,此次庭审被当作了“示范庭”,不仅庭审地点安排在法院礼堂,而且旁听的全是刑事法官和检察官。但这丝毫没影响杨晓虹的发挥,她娓娓道来的辩论,句句落在证据瑕疵上,力道十足。这起案件最终经发回重审,被告人被改判无期徒刑。宣判后,被告人一下跪倒在杨晓虹面前,泪流满面。
这样的场面,杨晓虹经历的很多,在花费一年心血办理完一起大案后,生性喜爱猜忌的被告人真诚地对她说:“我相信你,你是全力以赴地为我做了所有。”这一句话,让杨晓虹倍感欣慰。
杨晓虹说,看卷、研究案子很累,却是最能让她感到幸福的事情。在她看来,做律师最重要的就是专业不能丢,不仅不能丢,还要不断钻研,精益求精。
担任法律顾问是杨晓虹又一项重要工作,她的顾问单位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大学等多种类型的机构,每个单位需求都不同,可她从不以“我不擅长这个领域”做借口。几年前,为帮助企业处理好越来越多的劳动争议,杨晓虹愣是通过考试,当了一年的劳动争议仲裁员,对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以及在实践中的操作标准等全部摸了个透。
就凭着这股子较真儿劲,杨晓虹的服务赢得了顾问单位高度信任。如今,对一些顾问单位来说,她甚至成了不可缺少的管理参谋,就连单位什么职位聘什么样的人都要听听她的意见。
杨晓虹告诉记者,无论是企事业单位还是政府,她给谁当顾问都要求力争让顾问单位的诉讼率为零。她认为,法律顾问不是专为顾问单位打官司的,而是要让顾问单位在经营发展中避免发生法律风险的同时减少诉讼。
期待:公益法律服务力量壮大
从2007年,杨晓虹带着所里的律师们走进社区现场接访开始,潮阳律师事务所走进社区的步伐就再没停止。如今,潮阳律所已经和朝阳区的多个街乡主动建立了联系,进驻到这些街乡下属的社区,通过面对面咨询、法律知识专题讲座等方式,专门为居民提供贴近社区、贴近居民、贴近生活的无偿法律服务。
几天前,一个社区又找到杨晓虹,想让她帮着对社区内失独老人的问题出出主意。其实,这事跟法律专业没太大关系,可大家就是信任她,她也就觉得自己义不容辞。
到社区了解了情况,杨晓虹当场提出几点建议:做个调查问卷,把地区内失独老人的现状摸清楚;联系地区养老机构,设法建立沟通机制;设计年轻人与老人配对机制,创造社区互助的新模式等。几点建议让社区工作人员茅塞顿开。
记者了解到,除了带领律师下社区,杨晓虹还有一项重要的公益行动——法律援助。“由于前身是国办所,已经有了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的传统,所以至今我们所仍是全区办理法律援助较多的律师事务所。”杨晓虹告诉记者,2001年至今,她带领全所律师承办的各类法律援助案件已近千件,律所因此被司法部评为“第二届全国法律援助先进集体”,杨晓虹个人也获得“北京律师行业公益大奖”,并多次被北京市及朝阳区评为“社会公益法律服务先进个人”。
杨晓虹说,律师的价值除了体现在对客户的服务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上。只不过,她一个人的力量还显单薄,现在她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够带一批新人,将潮阳律所公益服务的传统传承下去,并把这种理念传播得更远更广。(记者李松黄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