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图书“漂流”进农家

2015-03-23  来源:法制日报

  “‘呼德’在蒙语里是乡村的意思,‘呼德法治点’就是‘乡村法治点’的意思。”3月10日,在吉林省前郭蒙古族自治县长山镇四克基村一户农家院门前的“呼德法治点”牌子前,长山镇司法所所长徐振波向《法制日报》记者介绍。

  进到屋里,记者看到,一个木质书柜的玻璃门里,三层隔板上整齐地摆满了法律书籍。“2014年8月开始,我们以自然屯为单位,挑选在房屋宽敞、有文化、会讲课、懂管理的法律明白人家里设立法治点,目前全县已建成223个这样的法治点。”县司法局法制宣传科科长孟祥武介绍,每个法治点能辐射20至30户,都有法律图书专柜、流动图书袋、说明牌、法律图书清单、辐射农户联系名单、图书传阅记录、图书借阅记录等,法治点门外都立有提示牌。

  法律图书“漂流”的方式是,通过“流动图书袋”传阅图书、普法光碟等,每户停留两天,然后传递到下一户,一个周期以后,回到原点。然后更换图书,进行下一周期传阅。“村民既可以通过流动图书袋传阅,也可以自己到法治点借阅。”徐振波介绍,这种宣传形式激发了村民主动学习的兴趣,书籍图文并茂,简单易懂,而且针对性强,村民之间有了纠纷,自己就来找书看。同时,以法治点为依托,组织群众开展学法交流会、法律小故事、法制谜语竟猜等有趣味性、娱乐性、针对性的法治宣传活动,即满足了农民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又解决了村民之间的法律难题。

  长龙乡老钱柜村村民孙兴业就是法治点受益人之一。孙在帮邻居齐树昌家盖房时,不慎从房上摔下,造成小腿轻微骨折,花掉医疗费3000多元。孙兴业要求齐树昌支付医疗费,齐感到委屈,于是两人到法治点找书,向户长诉苦。最后,在《农村法律明白人案例读本》中找到了法律依据,齐树昌支付了孙兴业的医疗费。

  长山镇四克基村村民田东家的耕地被油田征用后,总觉得补偿费给得少,四处打听,还有了上访的念头。后来,他在《农村法律知识问答》中找到了答案,疑虑消除,打消了上访的想法。

  “法治点是为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六五’普法规划,推进依法治县而进行的试点,后来在全县推广。”前郭县司法局局长荀礼告诉记者介绍,为提高普法实效,全局集思广益,决定改变以往传统的普法形式,通过阵地建设,把法律图书送到农民身边,并逐步把律师服务、法援服务引到“点”来,把身子下沉,通过法律宣传、法律服务让百姓感受到法律的力量,引导百姓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最终要把法治点建成法治宣传教育点,群众的维权点,群众的纠纷调解点。 (记者张淑秋)

责任编辑:朱诗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