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勇代表主张开门审案让群众更近距离监督
庭审真实化公开化问题亟需解决
图为张立勇代表。记者 杨晋峰 摄
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司法公开一直是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立勇关注的重点。
3月12日,张立勇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河南法院努力打造司法公开的多个平台,着力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让人民群众在这些平台里监督司法审判,感受到公平正义。
多项探索走在改革前沿
早在2008年,河南高院就率先在全国推进裁判文书上网。如今,全省法院已上网公布裁判文书102万余份;
早在2013年,张立勇就公开撰文,阐述强化审判中心意识在防范冤错案中的重大意义。如今,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已在全国范围推动;
也是在2013年,在张立勇力推下,河南高院就去除“剃光头、戴戒具、穿号服、坐在低栅栏里受审等‘犯罪化标签’”作出明确规定。如今,最高人民法院在《人民法院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2014-2018)》中明确,禁止让刑事在押被告人或上诉人穿着识别服、马甲、囚服等具有监管机构标识的服装出庭受审;
2014年5月,经过信阳、南阳、安阳三个中级法院试点的行政案件异地管辖,在全省范围内推开。如今,“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已成为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这些探索,不是我们拍脑袋、抄书本决定的,是在倾听人民群众心声基础上,以多种形式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后,对人民群众意愿作出的明确回应。”张立勇表示,这些探索,体现的是司法理念和制度层面问题。要通过司法公开这项基础性工作,形成倒逼机制,促进公正司法,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
司法审判不能神神秘秘
“司法审判不能搞神秘主义,要敞开法庭大门,最大限度地向人民群众公开庭审过程和结果,还要公开裁判依据和理由。”张立勇说。
从2008年开始,河南法院推行裁判文书公开上网。2010年,河南高院在全国率先建立省级裁判文书网,把三级法院裁判文书整合在一个平台上,被西方法学界喻为研究我国司法制度的“富矿”。
2009年12月,河南全省三级法院开始全面推行庭审网络视频直播。截至目前,全省共庭审视频直播案件91094件,居全国法院首位,收视量达3170万余人次。
“我们还主动打开法庭大门,全面开放庭审活动。规定公民不需预约,可以持有效身份证明随时走进任何一个法庭,旁听任何一个公开审理的案件。”张立勇说。
在张立勇眼里,法院要高度重视通过新媒体、全媒体平台,增强司法审判与人民群众的相互联系,增强互信。
2011年7月7日,河南高院开通“@豫法阳光”官方微博,通过信息发布、交流互动、法治宣传等形式,既发布权威消息,又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截至目前,“@豫法阳光”共发布各类信息58999条,处理各类问题56256条,拥有粉丝650万。2014年2月27日,河南高院将微博、微信、微视三者有机融合,打造出豫法阳光“三微一体便民互动平台”。
“公开比封堵好,主动比被动好,早说比晚说好,自己说比别人说好。”张立勇说,全省三级法院建立的新闻发布制度,第一时间发声回应社会关切,把案件情况、调查结果等向社会公开,架起法院与社会沟通的桥梁。
庭审过程置于阳光之下
在全国两会上,张立勇连续3年提出有关“去犯罪化标签”的建议。让他感到十分欣慰的是,这个建议已被认可。
“比如河南法院出现的赵作海等刑事错案,其中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在司法理念上没有坚持无罪推定原则,表现在庭审过程中让被告人剃光头、穿囚服,戴着手铐脚镣在囚笼里面参加庭审活动,给人的感觉那就是一个坏人。这种‘犯罪化标签’如果不去除,无罪推定理念就没办法得到贯彻,要防止出现冤假错案是很困难的。”张立勇坦言。
张立勇认为,要确保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真正发挥作用,亟需解决的是让庭审真实化、公开化,让法官真正在法庭上起到主导作用,整个庭审过程置于阳光之下。不在法庭展示的证据就不能认定,关键的证词要证人亲自到庭,说清本意是什么。而且,控辩、质证要在法庭上进行,而不是让侦查卷宗发挥决定性作用,促使侦查、审查、起诉活动始终围绕审判程序进行。
行政机关应诉意识增强
2013年9月以来,河南高院在三个中级法院尝试行政案件异地管辖,2014年5月,在全省推开。
统计数据表明,河南法院试行行政案件异地管辖以来,共受案3134件,审结2762件,收案数上升36.7%,上诉率下降30个百分点。
张立勇说,“民告官”案件异地审最直接的效果有4个:行政案件收案量大幅度上升,特别是县级以上政府作被告的案件明显增多;行政机关败诉率上升,为31.17%,比前一年提高近21个百分点,增强了社会公众对行政审判公正性的信心;上诉率大幅降低,当事人服判息诉率提高;行政机关深受异地管辖改革触动,依法行政和应诉意识进一步增强。
张立勇表示,下一步将扩大异地管辖案件范围,结合河南境内铁路法院的设置情况,以铁路法院为依托,积极推进铁路法院跨区域管辖行政案件和其他一些易受地方因素影响的案件,在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上作出进一步探索。
(记者 张亮 赵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