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划分“责任田” 小网格筑“大平安”
去年重庆市彭水县公安局受理治安案件同比下降9.69%,刑事案件同比下降9.28%
网格员送老人回家
上门登记
“以前,我们有困难都不知道找谁,现在不一样了,上面有网格管理员的姓名和联系方式等,只要出现状况我们就能找到离自己最近的网格管理员,多方便啊!”7日,重庆彭水县城汉葭街道文庙社区的一位居民指着该县的网格管理员信息公示牌感慨地说。
“有困难就找网格管理员。”这在当地已经逐渐形成一种观念。据彭水县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4年,彭水县公安局创造性地把原来的44个居民小组划分为92个网格,每个网格都配备了一名网格管理员,每位网格管理员即是社区民警兼任,主要负责主动联系服务居民,帮助协调解决居民反映的问题和困难。
此外,该局还依托网格化管理,不断完善社区居民自治体系、建立社会力量参与体系,将法治宣传教育、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纳入网格。截至目前,彭水县在鼓楼、沙沱等8个社区先行试点,已实现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综合高效运行。
去年,彭水县公安局受理治安案件同比下降9.69%,刑事案件同比下降9.28%,打击违法犯罪人数同比下降27.64%。
精细管理无盲区
“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一直是彭水县城镇社区管理工作中的“老大难”问题。现如今,一个街道包含多少个社区,一个社区里有多少栋楼等,这些都完整地记录在彭水县公安局的网络电子分布图上,任意点击一下,网格内人口、住房等各种详细信息便可一目了然。那这样改变是怎样实现的呢?
彭水县公安局以社区为单位,综合考虑人员组织状况、地理位置状况、楼群院落分布状况、部门社会事务状况、服务管理状况等因素,建立了三级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组织机构,即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为一级网格;乡镇(街道)所辖的社区(村)为二级网格。
同时,以楼栋院落或居住相对集中区域为基础,300~500户、1000~1500人为基数,充分发挥“便于人员统一管理、便于上下对接、便于节约资源”的优势,采取“组网合一”的方式,将每个社区(村)划分为若干个三级网格,各网格之间有机衔接,不留空白,不交叉重叠。
高效运转解民忧
彭水县沙沱社区有一个被当地居民称作“黑暗地带”的背街小巷,因背阳潮湿且没有路灯而得此名。特别是在黑夜降临后,伸手不见五指的小巷里不知摔倒了多少夜归的居民。
虽居民们也曾多次反映,但结果总是不了了之。细化网格后,辖区网格管理员在一次走访清查过程中发现了该情况,随即层层上报。短短几天时间,相关单位便让这条常年阴暗的小巷重获了“光明”。
现在,居民回家再也不怕因为看不到而摔跤了,大家纷纷拍手称赞。这些置身于小巷死角的路灯,不仅照亮了居民回家的路,更温暖了老百姓的心。
在位于沙沱社区希望小学向上步行半小时的地方,住着一群“靠天吃水”的居民。因山多坡陡特殊地貌限制,导致居住在这里的50几户200多口人每逢遇到干旱就只能下山到很远的地方背水喝。该社区的网格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反馈,后经过多方的努力,已与自来水公司达成协议,所属街道、社区已经将这一项工程纳入预算、规划,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里的人们都能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
网格管理员坚持每天巡视“网格”和走访居民,将温暖服务送到千家万户。走进社区,只要提起网格员,许多居民都会竖起大拇指称赞道:“有了网格员的温馨服务,我们住得放心、安心、舒心。”
小网格筑“大平安”
“以前社区工作人员数量有限,管理起来费时费力,常感觉力不从心。”说起以往社区工作的一些问题,彭水县汉葭街道渔塘社区的负责人真是感慨万千。但如今,随着社区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这些老问题、新麻烦都迎刃而解了。
去年5月19日晚,渔塘社区的夜间巡逻队正像往常一样在辖区的背街小巷巡逻。突然,从巷子里蹿出一个年轻男子,踉跄闯入巡逻队员们的视线,随后,紧跟在该男子身后的4名男子也叫骂着从巷子跑了出来,并气势汹汹地逼近年轻男子。
见此,巡逻队员赶紧上前,阻止了一场可能发生的争执。经了解,几人之前在酒吧发生了口角,4名男子见年轻男子是独自一人离开,便尾随其出来,准备给他一点教训。巡逻队员将5人带到社区警卫室进行劝导教育。经过社区民警的“醒酒”,5名男子均表示以后不会再有类似的情况发生。
这是彭水县公安局依托网格化管理,实现无缝巡查,为城市编织了一张全覆盖、无缝隙、群防群治的城市管理“情报网”的一个缩影,也是该县群众安全指数不断攀升的真实体现。
网格化管理不漏户、服务群众零距离。彭水县公安局自全面启动网格化社会管理新模式以来,小“格”交织成大“网”,把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政府职能融入一个个网格,了解群众所想所盼,弱势群体所困,面对面沟通商量、答复,让群众知晓当前党委政府工作落实情况,为民办实事务实效,使彭水县委、县政府完成了从“管理”到“服务”的积极转变,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重庆长安网 重庆法制报 通讯员 刘泽彦 记者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