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平安使者

2014年检察“最”人物

2015-02-27 09:48:27 http://www.chinapeace.gov.cn/ 来源:检察日报 

最手势

让我轻轻地告诉你

重庆市璧山区检察院检察官 陈琳

马尾辫、齐刘海、脸上总挂着微笑、说话时会做一些手势……和陈琳打过交道的人,都会如此评价她。27岁的陈琳,是重庆市璧山县检察院的一名检察官。和其他检察官相比,陈琳有一项很特别的技能——手语。

学习手语,缘于大学时的一个偶然机会。读大学时,陈琳是一名青年志愿者。在社团活动中,她与当地听力康复中心的聋哑儿童结了对子。“如果用在纸上写字的方式交流,就会感觉双方有一层难以戳破的隔膜。”于是,陈琳开始上网学手语,一天之内就学会了“你好”“很高兴认识你”等基本手语。和聋哑儿童交流多了,陈琳手语的水平也越来越高。尽管检察官的工作繁忙,但她依然没有忘记学习手语。

“用手语和聋哑犯罪嫌疑人交流,会有不一样的效果。”陈琳笑着说起曾经办理的一起案件。

2013年初的一天,耿某在璧山乘坐公交车时意欲扒窃,被周围的乘客发现了。乘客们大声呼喊快抓贼,耿某因为听力障碍而全然不知。在看守所里,耿某面对手语翻译,不做任何回复。

“我对他做了一个‘你好’的手势,他先是有点惊讶,随后就乐了。”陈琳用手指了一下耿某,然后竖起大拇指——这便是手语当中“你好”的意思。虽然旁边做着手语翻译,但看着穿检察官制服的陈琳竟然也会打手语,耿某第一次露出了笑容。冷冰冰的讯问现场,立即变得活跃起来。大家互相打着手语,案件的审查也顺利地进行了下去。

2014年5月16日,璧山县特殊教育学校举行助残日文艺演出,陈琳和同事也受邀参加,并带去了全院干警给特殊儿童准备的节日礼物。上下翻飞的手势,甜美的笑容,陈琳已成为了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检察官姐姐。

最深情

三十年不曾改变

天津市和平区检察院检察官 吴海澎

做一次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在天津市和平区检察院就有这样一位检察官,他照顾残疾人李文,整整三十年。他的名字叫吴海澎。

2014年2月,在中央文明办举办的“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吴海澎荣登“中国好人榜”。

1988年,吴海澎从和平区解放桥街道办事处调入和平区检察院工作。在他还是居委会管片干部时,他了解到残疾人李文的情况:4岁时因患大脑炎后遗症导致高位截瘫,不能下床行走,28岁时父母相继离世,生活困苦。

从那时起,吴海澎就把照顾李文当成分内之事,冬季每天早晨到李文家中点炉子、倒垃圾、收拾屋子,一有时间就帮李文买菜、洗衣服,和李文谈天说地,鼓励他勇敢地生活下去。吴海澎认为仅仅帮李文做做卫生、聊聊天解决不了他谋生的根本问题,必须帮他寻找自食其力的途径。帮李文找工作,教他打字……在吴海澎的点滴付出中,李文的幸福感、满足感不断提升,脸上常常挂满笑容。

吴海澎从街道办事处调到和平区检察院工作,不再从事民政工作,但是对李文的关怀和照顾三十多年从未改变。在他的影响下,邻居们也经常来照顾李文,而李文帮着邻居修理电器,从不收钱。每逢区民政局组织残疾人义务奉献日活动时,吴海澎就用轮椅推着李文到现场修理家电。李文成了“名人”,被评为天津市身残志坚先进个人,附近的学校还聘请他为校外辅导员。

最励志

59岁,我过了司考

江苏省如东县检察院民行科退休检察官 王鹤忠

这是一项无法用三言两语形容的考试,只有经历过的朋友才能体会它给无数考生带来的辛酸和痛楚。而作为一名转业军人,江苏省如东县检察院的王鹤忠曾先后被评为“南通市检察机关十佳公诉人”“南通市检察机关优秀公诉人”,并多次被记功授奖。已经年近六旬的他也加入了这茫茫司考大军,他是有多少“想不开”要较这个真儿呢?

原来2010年王鹤忠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关于对转业军人进入检察机关工作持反对态度的文章,认为转业干部没有受过高校系统专业培训,难以做好检察工作,这对他的思想触动很大。从那时起,他下定决心,一定要通过司法考试。

虽然付出的心血不少,但是2011年和2012年,他都没有通过考试。有同事劝他说:“司法考试是天下第一难考,你老了,还是好好准备退休吧。”但王鹤忠笑呵呵地说:两次都没通过,主要是投入功夫还不够,不能怨天尤人。

从2013年年初起,老王开足了马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备考中。白天,他妥善处理工作和学习的矛盾,见缝插针地学习;晚上,老王严格执行“闭关计划”,19点到23点是他学习的时间,雷打不动。三本厚厚的辅导书被他看了一遍又一遍,到处都有他密密麻麻的圈点。对于重点部分的内容,他就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录下来,抄录的笔记叠起来比三本辅导书还要厚。因为看书的精力过于集中,好几次把饭菜烧糊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老王以384分的成绩通过了司法考试。“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司法考试过了,2014年王鹤忠也退休了。如今,他成了社区一名义务法律工作者,利用自己的法律知识为街坊邻里免费提供法律意见,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叫“学有所用”。

最舍身

生死一瞬间

云南省盐津县检察院检察官 唐仲远

2014年6月4日,对于云南省盐津县检察院检察官唐仲远来说是难忘的一天。同样,对于云南省镇雄县胡家山水库管理局的李兴和水富县家声医院的护士李敏来说,这一天他们永难忘怀。

“假如不是唐检察官的出手一推,可能我已不在人世!”

“危难降临,我呆了!只感觉一只大手把我一推,让我死里逃生!”

惊魂一幕,挥之不去。6月4日中午,为办理一件刑事案件,盐津县检察院公诉科检察官唐仲远、欧阳俊轶、李学强3人驾车前往绥江县提讯犯罪嫌疑人。高速路上,他们看见一辆白色本田轿车斜横在道路中央,一个男子在车边焦急地拨打电话。大家意识到发生了交通事故,3人紧急下车施救。

正在救援关键时刻,一辆大货车从后方呼啸而来,唐仲远将身边即将被大货车撞上的两人一把推开,接着一声巨响,大货车撞在右边护栏上,唐仲远自己被大货车撞上,并紧紧地卡在护栏上,强行拖出了3米多,大货车才停下来。

当唐仲远用尽全部力气从大货车与护栏之间挣脱出来后,他瘫倒在地上,左脚上的鞋子已不见了,他用微弱的声音对李学强说:“我的腿可能断了,感觉内脏在流血,可能挺不过去了!”

经过手术抢救,唐仲远醒来了。

苏醒后,唐仲远看见病床旁边的盐津县检察院检察长李劲松,说的第一句话是:“李检,对不起了,我手上有两个案子快到期,我现在办不了啦。”

检察官舍身救人的事迹传了开来,面对蜂拥而来的各路媒体,唐仲远说得更多的是:“我想尽快回到单位上班,我还想办案子!”

最坐姿

马扎上的检察长

河南省睢县检察院副检察长 袁广业

袁广业是河南省睢县检察院副检察长。2014年4月,他被最高人民检察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全国“模范检察官”荣誉称号。

为了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跟村民坐在一起拉家常,袁广业出门总喜欢带个小马扎。这些年他都坐坏了快二十把小马扎了。在马扎上,调解、处理各类纠纷案件,当地百姓称他为“马扎上的检察长”。

不仅如此,每次群众到他办公室反映情况,袁广业都是自己坐到马扎上,让来访群众坐到高一点的椅子或沙发上。身段低了,与群众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小小马扎让他融入了群众,接了地气,也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2014年5月,本报记者去采访袁广业,正遇到他在处理廖某与邻居李某之间的一起纠纷。为调解此案,袁广业五次上门当事人家。经多次调解,李某主动承认了打人事实,并积极进行赔偿,纠纷得以化解。

担任副检察长8年来,袁广业调处各类涉法涉诉矛盾纠纷800多起,原先要告的不告了,要闹的不闹了。

“只有执法者心存公正,才能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袁广业说,群众是纯朴善良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有积极回应群众的期盼和要求,把他们的诉求落到实处,公平、公正地办理每一起案件,才能真正取信于民。

坐在马扎上的袁广业放下了“官架”,却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检察官的亲切形象。

[责任编辑:李镕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