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邹碧华讲解他的专著《要件审判九步法》。(资料图片)
1984年,17岁的邹碧华离开江西老家,只身来到北京求学。他之所以报考北京大学经济法专业,仅仅因为一个误会——经济法是研究经济的方法。
误打误撞踏进法律之门后,他又差点与法律职业擦肩而过。本科毕业前夕,邹碧华在北京找了一份报社的工作;后来,为爱情他追随女友到上海发展,向60多家单位投送简历。最终,他接受了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伸出的橄榄枝。
“从事一份职业,就一定要去热爱它。”此后的26年里,邹碧华一直在法院兢兢业业工作,从普通的书记员干起,历经上海高院助审员、审判员、民一庭副庭长、民二庭庭长,长宁区人民法院院长,直至上海高院副院长。司法,成为他人生中最绚丽的舞台。
与其抱怨,不如做好手中的事
多年来,邹碧华对司法职业的热爱,近乎痴迷。有个场景唐海琳至今记忆犹新:2001年,邹碧华结束美国联邦司法中心研究员生活,托运了几个大箱子回国,唐海琳打开一看,全都是与美国司法相关的复印材料。
更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回国后,邹碧华对国内司法现状没有只言片语的妄自菲薄,埋头写了一份200多页的调研报告。
“很多人都抱怨我国司法不完善,其实在抱怨别人时,可能自己写的那个判决书也不那么完美。与其抱怨,不如做好手中的事。每个人都是历史,如果每个人能让自己完美一点,历史也会完美一点。”邹碧华曾对一位来访的杂志社记者说。
为了让自己完美一点,他不断地读书、学习。1993年至1999年,邹碧华先后考取了北京大学国际经济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经济法专业博士研究生,并顺利获得学位。
邹碧华博览群书,无论是法学理论、审判实践,还是管理学、信息化技术,只要工作需要,他就潜心研究。无数个深夜,唐海琳从梦中醒来,丈夫还在隔壁书房挑灯夜读。
那个书房,简直就是个小型图书馆。书房门口摆着书架,书房里面还有两个长宽都在3米左右的大书架,上面满满当当全是书,甚至于,书房的地上也垒满了书。
回忆起读书往事,好友王利军说了个趣事。有一次,大家相约看世界杯,就在熬夜等比赛时,邹碧华拉起他说:“走,带你去个好地方。”结果是去一家24小时营业的书店。
持之以恒地钻研,让邹碧华成为一名学者型法官。这些年,他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主编或撰写了《中国简易程序的改革与完善》等十多部著作。
2010年,邹碧华的专著《要件审判九步法》在法律界引起轰动,被各地法院作为民商事审判的范本。很多一线法官戏称《要件审判九步法》是“法庭上的独孤九剑”。
邹碧华去世后,唐海琳小心翼翼地把一本《要件审判九步法》放在枕下。仿佛这样,她就可以与丈夫的灵魂紧靠在一起。
尊重律师,是对法律制度的敬畏
一副黑框眼镜,温和谦逊的笑容,邹碧华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儒雅。这位儒雅又富有学识的法官,说话极有条理,经常被邀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并发表演讲。
他人生中的最后一次演讲,是参加2014年11月23日全国律协在上海召开的一个年会,就“司法改革背景下如何构建法律共同体”作主题发言。
这是一场赢得满堂喝彩的演讲。当邹碧华透露说,上海法院律师诉讼服务平台即将开通,并建立了律师开庭避让系统时,全国律协民委会秘书长谭芳和在场所有律师一起发出“哇哦”的惊叹。
邹碧华对律师也极为尊重。早些年,一位深圳律师来上海出庭,庭上一时找不到证据材料,急得满头大汗。审判席上邹碧华安抚道:不要急,慢慢找,大家都会等着你。开庭后,这位老律师感慨万分:“第一次遇到这么好的法官。”
这些年来,邹碧华一直致力于改善律师执业环境,倡导法律职业共同体。在长宁法院担任院长期间,他主持起草了《法官尊重律师十条意见》。他还在一篇《法官应当如何对待律师》的文章中写道:尊重律师、注重沟通,天塌不下来,庭开得更好。
唐海琳说,或许是担任美国联邦司法中心研究员期间,丈夫受邀参加案件旁听,被法官和律师之间的相互尊重深深触动了。而在上海政法学院教授汤啸天看来,邹碧华对律师的尊重实际上是对法治的尊重,对法律制度的敬畏。
“如果法官不能善待律师,将会给司法公正及司法公信力造成巨大伤害。”邹碧华说。
邹碧华离世后,当天最先发起哀悼的是律师群体。一个从未谋面的河北律师千里迢迢赶到上海为他送行,只因为:“我的一颗律师的心在邹院长那里得到了尊重和温暖。”
我们将接过你的法治火炬,执著前行
2014年12月10日15时许,长宁法院少年庭法官顾薛磊给邹碧华发去一条短信,感谢他休息日特意为自己进行辅导。但就在半个小时后,顾薛磊收到邹碧华离世的消息。
顾薛磊和邹碧华素无私交。前些日子,顾薛磊入选上海十大杰出青年候选人后,邹碧华突然打来电话祝贺,并相约周日见面。两人分享了工作学习的经验后,邹碧华还把顾薛磊的演讲稿拿去认真作了修改完善。
“这是一位前辈对后辈的无私提携,一个杰出的法律人对青年法律人的殷切期盼。”邹碧华去世后顾薛磊含泪说道。
法治需要传承。在家里,邹碧华不止一次对妻子谈起:一个人的作用是有限的,要把更多的年轻人领进门,培养法治信仰,法治建设才有希望。
平日里,邹碧华除了言传身教影响干警外,还坚持抽时间参加读书会,与青年干警一起交流,播撒法治的火种。
最近几年,即便工作再繁忙,他还是担任了华东政法大学等三所高校的兼职教授,先后带了50多名研究生、博士生。
他总是认真备课,学生们都说他的课讲得既生动又透彻。他给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制作了成长档案。学生的论文交上去,他逐字逐句提出修改意见。
每年,他都要为毕业学生做一场“职业生涯规划”的讲座,教导年轻学子培养法治信仰、践行法治精神。2014年的那场,他制作了300多页的PPT,讲了整整3个多小时。讲完,所有人都起立为他鼓掌。
学生毕业时,他发来短信:从现在开始记住,时代赋予你们的使命就是让你们成为中国最优秀的法官或律师,中国法治的进步在期待你们!
“老师,我们将接过你的法治火炬,执著前行。”同学们回答。(记者 周斌 孟伟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