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静安区司法局严格施行社区矫正管理制度,对社区服刑人员做到每周“能闻其声”,每月“能见其面”,及时了解掌握社区服刑人员动态情况; 每月对社区矫正信息系统进行检查; 对重点、重要对象,做到“底数清、情况明、研判准”,完善入矫三个月后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风险评估、质量效果评估、三罪体系评估、心理测评等常规机制,实行分级、分类、个性化矫正,深化预防重犯、杜绝发生社区服刑人员“不服管、脱漏管”情形。
转变执法理念,做到执法与服务并重
一是建立社区服刑人员综合服务基地。以矫正中心为枢纽,联手上海洪智城市小区管理服务中心,成立全市首家“社区服刑人员管理服务中心”。集教育、培训、帮扶、服务、安置为一体的多功能、创新性、正规化的社区矫正服务基地。通过建设一个中心、一个基地、四支队伍的矫正新构架,开创一条科学、合理、有效、可持续的社区矫正工作模式。形成集培训、教育、救助、安置为一体的“一站多点”的安置帮教工作体系。
二是开展社会适应性帮扶。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需要,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帮助落实社会保障措施,综合运用社会管理资源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帮困扶助活动等。去年10月9日上午,区司法局联手静安区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新航静安区工作站举办“欢度国庆,共度和谐”社区服刑人员座谈会,参加此次座谈会的社区服刑人员以受到表扬奖励及生活困难人员为主。区司法局领导参加了座谈会,并对与会人员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为激励社区服刑人员的改造积极性,对参加座谈会的20名服刑人员除每人发放200元货币形式的物质奖励外,同时给予实物形式的物质奖励。
三是积极开展“幸福的黄手帕”家庭服务项目和“关爱社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项目,为特殊人员未成年子女打开一扇窗。去年共开展社区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关爱活动19次,参与活动未成年子女85人次; 提供经济扶助、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参观航海博物馆”“创意饼干”DIY暑期外展、改善家庭关系、立体服务60余人,元旦、春节期间,6次上门开展助学帮困慰问活动,为20多户社区服刑人员困难家庭服务,受益60多人,发放助学款帮困物资共计11000余元。
四是重视心理矫治,创建心理工作室。深化心理矫正工作,帮助社区服刑人员顺利融入社会,是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环节。因为种种偏执性人格障碍心理问题的存在,导致了矫正人员一些过激的危机事件发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社区的安定,该局成立了心理工作室,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采用互动的形式与社区服刑人员沟通交流,给予他们心理疏导,缓解心理压力,树立健康的心理。
创新社区矫正工作机制,提升监管执法水平
该局结合社区矫正工作实际,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衔接配合,深化监管措施,严格社区矫正刑罚执行。通过与法院、监狱加强合作,进一步强化缓刑及假释前征求意见的衔接,大力配合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入矫、监管等各环节开展检查与监督,与公安机关积极配合,对纳入社区矫正的服刑人员严格监管;发挥财政、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的职能作用,推进落实社区服刑人员社会保障和帮扶政策,协调建立本区社区矫正工作经费保障机制等。从各方面与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不断夯实社区矫正工作的实践基础。为恪守“以矫立人,以正树人”的价值定位,积极践行区委领导、区府领导对区社区矫正工作的要求,今年以来,创办了“心路”季刊报,开通了静安区社区矫正中心微信平台,实施“一事一报”等新举措。
拓展公益服务,凸显社会责任
定期组织矫正对象开展公益性的社区服务,是促使社区矫正人员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集体意识和纪律观念,强化社会责任感,修复社会关系,进一步得到社会的谅解和接纳的重要手段。
为此,静安区司法局依托社会组织第三方力量,一方面确立相对固定的社区服务场所,如依托洪智城市小区管理服务中心每周两次开展社区服务,方便对象及时履行社区服务义务; 另一方面结合各时间节点,适时开展专题性的社区公益活动,请矫正对象与其他社区困难群体共同参加活动,如春节帮扶“阳光之家”社区残疾人员、“六一“帮助社区困难儿童、十月帮助社区困难老人等专题活动,一部分社区服刑人员自发募捐1300元成立了帮困基金。进一步帮助对象确立融入社区的参与感和责任感,也是弥补对象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的亏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