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村(居)法律顾问制度全覆盖、健全刑满释放人员衔接制度……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全省司法行政工作会议上获悉,2015年,全省司法行政系统将结合自身职能,回应人民期待,重点做好一系列关涉民生的实事,助力平安河北建设。
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把更多的民生事项纳入援助补充范围,重点向军人军属和涉法涉诉案件申诉人延伸,有条件的地方将低收入群体纳入援助范围,确保应援尽援、应援优援。抓好“12348”热线的建设,实现与集群网的联通互动,逐步构建集网上咨询、网上调度、网上办理、网上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网络平台。
深化民生法律服务,继续开展“法律服务进乡村、进社区”活动,针对城中村改造、征地拆迁、职工下岗等重要领域,推动服务向事前拓展。针对医疗卫生、就业就学、社会保障等重点事项,抓好服务跟进。抓好综合法律服务中心建设,确保年内在全省80%以上的县区建成,力争实现县域平台全覆盖。同时,抓好基层法律服务站点建设,织密做实服务网络,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
创新人民调解工作,加强调解组织网格化建设的同时,加强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年底前,所有市县在交通事故、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物业管理、征地拆迁、劳动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保险9个重点行业和领域建立规范化的调委会。
积极发挥法律服务职能,着力服务经济建设大局,围绕京津冀协同发展和“调、转、治”,在京津冀要素承接、产业调整、污染治理、企业重组以及城镇化建设等方面开辟新的服务渠道,为房地产和民间借贷等高风险领域,提供专业法律支持。
落实村(居)法律顾问制度,上半年实现全覆盖。积极服务基层群众依法维权,引导群众运用法律手段预防纠纷,劝导群众理性对待纠纷,指导群众依法处理纠纷。
构建大普法格局,发挥各级普法办作用,推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重视发挥人民团体、社会组织、行业协会作用,建立完善全省考评指导标准和评估机制。
全面推进社区矫正,健全完善制度体系和考核体系,严格落实社区服刑人员报告、居住地变更、外出请销假等制度,防止脱管漏管和重新违法犯罪。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切实做好社会适应性帮扶工作,帮助解决社区服刑人员就业、就学、临时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问题,促进社区服刑人员更好地融入社会。
加强安置帮教工作,健全完善刑满释放人员衔接制度,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安置帮教工作的机制和制度,促进刑满释放人员顺利回归社会。
推进执法公开,坚持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法律文书上网公示,推进狱内法庭的案件审理和网上直播,扩大监狱开放日试点,让执法行为更加阳光、透明,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以律师、公正和司法鉴定为重点,确保将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监管清单及运行流程图全部向社会公开,执法结果网上公示,主动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
全面推进狱务公开,重点围绕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建立科学的计分考评奖惩制度,规范执法权限和程序,落实层级审批、集体讨论、签字背书等制度,实行执法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切实保障执法公平公正。
戒毒工作方面,在维护场所安全和戒毒人员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关注戒毒人员身心健康,强化戒毒医疗和康复训练,提高戒断率、降低复吸率,确保戒毒人员的人身安全。(记者 李胜男 实习生 李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