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可是一中院的铁杆粉丝啦!每天都刷他们的微博,看看今天有哪些有意思的案子。许多大要案也都是通过微博来确认官方信息,了解案件又多了一个新平台!”北京晚报记者严琪这样说道。其实,不仅限于记者,任何一名社会公众都可以通过微博、微课堂、微电影、APP等时下流行的媒体形式来了解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与该院的法官实现零距离沟通。
■官方“微博群”: 从这里发布权威信息
108万粉丝、1400条微博、10个固定栏目、23次庭审直播、单条475万次的阅读量……不断刷新的数据见证了北京一中院官方微博的成长。
“展现权威发布,深化司法公开”,北京一中院自2013年10月10日开通官方微博以来,致力于“微博群”的建立,让更多的人可以通过网络第一时间了解审判信息,也让法官和老百姓有了一个更便捷的互动平台。
2014年4月3日上午9时刚过,北京一中院的西中法庭座无虚席。原、被告席上分别坐着因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被处罚的杨剑波和对杨剑波作出市场禁入决定的中国证监会代理人。
许多媒体早早地架上了摄像机,旁听群众已经开始热烈地讨论起了这个曾经轰动了金融圈的“乌龙指”事件。法庭座位有限,更多的人选择了刷该院的官方微博。
9时30分,随着审判长龙非敲响法槌,法庭里安静下来,双方当事人的“唇枪舌剑”拉开序幕。从庭前的核对当事人信息到法庭调查、辩论……微博直播内容全面而细致,目的就是不让网友们错过任何一个庭审细节。律师、学者,金融圈、法律界等各方人士都在微博里热烈地讨论着庭审中双方的表现,一些网友还试图通过庭审现场图片里杨剑波的动作,分析他当时的心态。
“从第一次微博直播庭审开始,我们就试图将每个庭审过程的细节第一时间展现在网民面前。公众看到了这样的庭审过程,裁判的结果也更能让人信服。”北京一中院宣传工作人员介绍说。
除了官方微博外,北京一中院从事民事、商事、知识产权、劳动争议审判工作的10位法官也从去年开始陆续开通了自己的实名认证微博。他们利用个人微博灵活性强的特点,积极与网民们互动交流,让法官从高高在上的法台走到了百姓身边。
作为长年从事民事审判工作的法官,民一庭副庭长王茂刚很早就“玩”起了微博。过去刷微博更多的是转发、评论一些新闻和与法律相关的热点事件,但自从做起了实名认证微博,他总是琢磨着与网友们有更多的互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他开辟了#MorgerDiscussion#话题。在这里,他与众多网友讨论着各类法律问题,有问有答,变传统的“我说你听”为“平等对话、即时互动”。目前该话题的讨论量已有122.7万次。
■法治“微课堂”:
从这里传播法律智慧
让法官成为“慕课”(在线公开课程)的主讲人,北京一中院走在了全国法院的前列。第一期网络公开课《微博里的著作权》在发布当日获得了145.3万次的阅读量,转发评论近2000条。一周后,课程视频点击量9000次,相当于新浪网络公开课平均转发量的6倍。《人民日报》评论称:“这是继近期一系列案件审理的微博直播、裁判文书上网之后,法院在新媒体时代展示的一个愈加开放的姿态。”
今年以来,北京一中院继续打造具有法院特色的法治“微课堂”,先后录制并陆续上线了13个专题,共47节网络公开课。如今全国5亿社交媒体用户都能轻松在线学习这些课程。
“好!以后,国家要多开办这样的公开课,提高人民的法律意识。”网友“潜龙”在“劳动争议维权案例解析”系列公开课中评论道。网友“法律服务”也留言道:“掌握正确的方法,还是有用的。”
“劳动争议维权案例解析”是北京一中院录制的13个专题公开课的一个专题。三位多年从事劳动争议案件审判的法官,从劳动关系之争、劳动报酬纠纷以及社会保险三个问题出发,结合实际案例,为广大劳动者提供了正确的维权方法。如今已有超过22万人学习了这一系列课程,721人参与到了这一系列课程的讨论之中。许多网友学习之后,还将自己亲身经历的维权事件分享给了大家,讨论十分热烈。
公开课的录制,不仅建立起了普法的新平台,让更多网友轻松学习自己感兴趣的法律知识,同时也让法官们结合自身审判经验,总结审判规律,更好地指导实际工作,实现互利双赢。
“第一次,有网友通过微博私信询问我有关情感纠纷的一个案例。我只是初步地想了一下,就事论事地回答了他。但对于这个问题我并没简单搁下,事实上它启发我进一步地对过去的案例进行了搜索和总结。于是我想到了这次精品课的主题。为了作出更有针对性、有实际意义的课程,我还跟庭里的许多有经验的法官们讨论过精品课的讲稿,他们也给了我很多建设性的意见。这次公开课的录制,对于我自己来说收获也很大。”刚刚录制完一期精品课的法官李春华说。
■法院“微视频”:
从这里传递法治情怀
由8位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大二学生“操刀”,经过5天紧锣密鼓地拍摄,10天精心的后期制作,10个反映北京一中院“知识产权法律志愿服务团队”工作情景的微视频,通过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走入公众视野。通过学生们的视角,原本“高大上”的知识产权法官脱去庄严肃穆的法袍,表现出属于平常人的喜怒哀乐。
“姜颖法官这个法律服务团队,如果我没有接触他们,我会觉得他们和普通法官严肃的形象没有区别。但是这次实践给了我一次机会,去了解这个团队里每一个鲜活的角色和他们在光鲜背后的汗水。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通过这次实践我真正理解了法律人的不易,他们放弃了安逸的生活而转向从事这一庄严而神圣的职业,在中国法律建设的历程中艰难前进。”拍摄团队的贾皓同学,在回忆这次拍摄过程时说。
视频相对文字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和传播力。随着微视频的快速兴起,视频的传播不再局限于电视台,短小精悍的微视频以其独有的优势赚取了大量的点击量,这也给了北京一中院拍摄“微视频”的最初灵感。
通过这些视频,公众除了能够了解法官的工作,更能近距离接触法官的生活。“团队中我们最喜欢的就是逯遥法官,他也是我们法大的师兄。我们制作了一个有趣的视频叫《最萌法官成长记》。风趣、幽默、乐观、向上是我们对他最直观的印象……像逯遥法官那样‘时常编点儿段子’,消遣一下,整理思绪继续向前,才能成为生活的智者。”贾皓说。
除了微视频之外,以纪念知识产权专业审判20周年为契机,北京一中院还在新浪网站投放了相关的公益广告片。多样化的视角和视频宣传模式更为有效地扩大了法院的影响力和辐射面,也向更多的人传递了法治的情怀。
APP客户端:好洋气的服务
去年10月23日上午10时,来北京一中院开庭的李先生扫描了该院APP客户端的二维码,按照其中的“法庭指引”,很快找到了今天要开庭的第5法庭。这一天,该院APP客户端正式登录苹果、安卓系统的应用商店,成为北京法院系统首个“指尖上的”司法公众服务平台。
从前,了解诉讼流程、案件进展情况,计算诉讼费用,查找裁判文书等事务总是令当事人感到很头疼。有些内容还能够在互联网上找到答案,但总有些材料需要亲自跑一趟法院才能够查到。如今有了APP客户端,各类信息被整合到了同一个页面之中,无论你是否在北京一中院涉诉,有了这个客户端,许多诉讼相关的问题都可以轻松找到答案。
“这个工具太好了,也很全面、方便,律师朋友快快安装吧!”“好洋气的诉讼服务!”“掌上打官司,方便!”“真实在!很给力啊!”“越来越方便啦!”……网友们纷纷给北京一中院APP客户端点赞。尤其是常来这里打官司的律师,更是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掌上打官司”的便利。(曾巧艺)
·湖北襄阳:司法公开齐推进 感受公平全方位
·河北承德:司法公开增强责任意识逼司法公正
·福建厦门法院:坚持司法公开 提升司法公信力
·湖南:建成三大公开平台 强力推动司法公开
·吉林三级法院司法公开启动
·福建福州法院:信息化带动司法公开新局面
·福建福州法院:信息化带动司法公开新局面
·2014年河北司法行政系统司法公开工作回眸
·青海高院出台进一步改进司法公开的若干意见
·吉林长春中院:司法公开将信息“一网打尽”
·浙江宁波中院:推进司法公开不留“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