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王秋,34岁,2003年参加公安工作,现任科技科科长。曾获浙江省杭州市公安科技先进个人,个人三等功,余杭区青年科技奖,多次获得嘉奖、优秀公务员等。
■人物特点:
○科技高手,致力于让科技提升公安工作效能。
○平时说话少,但做事追求完美,处女座特征。
■人生准则:
把正直、诚实当作自己的人生准则;把勤奋、进取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兴趣爱好:
看书,散打,篮球。
■大众点评:
他没有领导架子,把同事们当兄弟,有活一起干,有福一同享,亲力亲为。总之,各方面都非常优秀,是大伙儿学习的榜样!
——杭州市公安局余杭分局民警吴玉琴
这小伙子有亲和力,尊敬老人,也愿意帮助老人,给我们一家很多照顾。现在的社会,像这样的小伙子不多啊!
——帮扶结对的老人薛大伯
“守一方热土,护一方平安,用精心编织的天网,锁定罪犯留下的蛛丝马迹;用青春和智慧,启动科技强警的引擎。”1月9日,在杭州市余杭区第一届道德模范颁奖典礼上,组委会给王秋的颁奖词。
不矜不伐,他砥砺前行成为技术专家
2003年8月,浙江省杭州市公安局余杭分局引进一位优秀的大学毕业生——王秋。穿上警服那天,王秋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豪,因为他终于将梦想变成了现实。当时的王秋还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伙。王秋的第一个岗位是运河派出所,每天的琐事纠纷、治安案件、清查行动似乎让这位电子信息专业毕业的高材生有点找不到头绪。然而让领导和同事感到惊讶的是,一年多来,王秋办理的每一起案件都达到优质水平,他处理的调解纠纷无一投诉,问他怎么做到的,王秋说都是得益于师傅教导有方。
虽然王秋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但他发现还是有很多案件因为找不到证据而无法结案,受害者不能挽回损失,甚至有冲动者还迁怒于办案警察。源于对电子信息的掌握,他设想,如果能在治安复杂的区域安装大量的监控,就会留下很多线索。当时谁都没有想到,这项工程会是多年后余杭公安的一个特色亮点。然而安装监控设施并非想象中那样简单,安装技术、数据传输以及庞大的视频存储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他,王秋知道若不解决这些问题,这项工程只能成为一个泡影。
在余杭分局领导的支持下,王秋发奋图强,通过一年多努力考上了复旦大学研究生,专攻于通信科技技术,将自己的科技信息水平提升了层次。11年来,他不断将所学的知识转化成科技成果,又一次次在实践中创新,从一名普通的民警成长为科技先锋,获得国家ISO9001内审员资格,获评杭州市技防验收专家、杭州市公安科技先进个人,获得余杭区第二届“青年科技奖”。他负责开发的可视化联动指挥辅助系统获公安部基层技术革新一等奖,公安信息应用平台、社会治安防控可视化平台获市科技创新一等奖和三等奖,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9篇。
不屈不挠,他夙兴夜寐攻克科技难关
公安信息化工作一直决定着公安事业的发展,如果没有像王秋这样的专业人才,整个公安网络系统就可能无法正常运行,和公安工作有关的所有数据信息就无法科学有效地集纳整合,新的技术领域就会变得陌生,不言而喻,公安工作将会面临寸步难行的境地。
每当在工作中发现有待用技术解决的地方,王秋都会从他专业的角度去思考,无论这个科技项目有多难,或者会遭遇多少次失败,他都会刻苦钻研绞尽脑汁去解决,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空寂的电脑机房,枯燥的数据信息,复杂的程序代码,王秋已经记不清与它们相伴了多少个日日夜夜。
2012年冬天,王秋在一次巡逻任务中,看到半夜巡逻的同事们低着头打着电筒,一个一个地用纸笔登记信息,回单位再输入到电脑,效率比较低。王秋回来后,立即组织技术人员经过几个月攻关,形成初步系统后,他又半夜跟着同事们到街面进行实际试用,暴露的问题又立即带回机房,修改代码后,终于成功开发出可以排查比对、实时报警、自动入库的警务通,将桌面应用提升到了前端手机应用。而正当同事们用着快捷高效的警务通时,王秋的黑眼圈也成为此项技术革新的一个见证,再也消退不下去了。
当然,最辛苦的还是开发“可视化联动指挥辅助系统”,这项被评为公安部基层技术革新一等奖的系统倾注了王秋大量的心血。为了适应分局指挥中心快速反应机制、PTU快速反应部队的要求,王秋创造性地提出为全区每个监控探头标识报警坐标,在离线地图的基础上采用模糊数字快速搜索和地图定位功能,快速锁定现场监控点位,达到“报警人说得清、接警人听得清、视频员看得清”的“三清”效果。特别是后期将对讲机、警车、警务通等定位信息融合到该系统中,达到指挥中心直接根据题图显示指令执勤警力就近处置、快速联动的要求。它让分局的重大案(事)件的联动指挥与快速处置率达到了98%以上。那段时间,王秋每天奔波于科技公司和分局之间,潜心研究系统开发,满脑子都是数据代码,测试,失败,再测试……经过无数次的反复研究验证后,终于达到了预期设计的效果。
不等不靠,他以身作则全身心投入工作
公安的通信保障工作在面临抢险救灾、重大活动时,如何保障现场千余名警力的通信顺畅,如何使指挥部的指挥人员及时掌握现场情况是首要重任,王秋所在的科技部门担当此任。每一次遇到重大案件或大型安保任务,科技部门就会像搬家一样将种类繁多的通信设备移到现场,架好通信基站,拉好网线光纤,调试好对讲机。
2010年元旦假期,怀胎10月的妻子需要住院待产,为了不影响工作又方便照顾,王秋特意选择了余杭分局对面的妇保院。那段时间,正好是分局面临一个重大安保工作,需要在超山上紧急架设一套350M集群基站,时间紧迫,而科技公司已经没有相关信道机,王秋为了能够完成基站搭建,恢复对讲机信号的问题,亲自带领科室员工,从相距近80公里外的百丈基站拆移相关设备,赶到超山,然后和同事们扛着设备徒步登上山顶,等到设备调试完成已近深夜,又要连夜下山进行信号测试。在黑灯瞎火连走带跑的下山途中,他不小心崴伤了脚,虽然阵阵疼痛难以忍受,每踩一脚都艰难发颤,但他全然不顾,继续工作,漆黑的冬夜,周围弥漫着冰冷的空气,王秋痛得汗水直流。
第二天他仍然一瘸一拐地投入保卫实战中,直到任务结束。当他整整3天未合眼、拖着近乎虚脱的身体冲进医院时,眼前的场景让他露出了欣喜的笑容。原来,妻子羊水破裂,孩子提前出世,妈妈怀着宝宝在手术室待了整整20多个小时,而之前承诺妻子生孩子时一定陪伴左右的爸爸,却在山顶基站和分局机房之间来回抢修基站设备。看着可爱灵动的孩子和脸色苍白的妻子,坚强的王秋再也无法忍住内心深处的感动,眼泪滑落下来。(徐佳 金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