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上海市静安区司法局强化指导,注重实效,全面推进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和人民调解品牌化发展,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4年,静安区司法局受理各类矛盾纠纷逾6千件,调解成功率达98.18%,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近3千份。
大力加强司法所建设
一是夯实基础管理,建立完善规章制度。制定《2014年静安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目标管理考核评分标准》,明确司法所人员配备、基础设施、内部管理、考核方式。二是加强队伍建设,着力提升人员素质。坚持司法所长和司法助理员例会制度,通过专题培训、学习参观等多种方式不断增强司法所工作人员的政治业务素养和群众工作能力。三是强化基层建设,积极做好社区服务。加强司法信访综合服务窗口接待工作和“110”公安司法联动工作,通过完善司法所与律所、居委与律师的双结对工作等方式,推进法律服务进社区,在街道社区报开辟“社区老娘舅”等专栏,倡导“调解为先”的矛盾纠纷处理方式。四是加大隐患排查,维护社区平安稳定。建立矛盾纠纷分析研判机制,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在春节、全国“两会”、亚信峰会等期间,实行矛盾纠纷日排查和零报告制度,切实将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
深入开展人民调解工作
一是探索“三调联动”机制,构建“大调解”格局。召开“构建三调联动工作机制研讨会”,与区法院联合开展人民陪审员选任工作,健全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衔接机制;加强与区公安、教育、房管部门的协调沟通,继续深化交通、劳动、医患、工地等专业调委会工作,成立涉校、物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健全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衔接机制。二是强化队伍素质,着力推进人民调解职业化进程。聘请行业专家、法律专家等专业人士担任专业调委会人民调解员,实现调解人员专业知识与工作经验的合理配置;开展《人民调解法》知识竞赛、庭审观摩等培训活动不断提升人民调解员专业知识、法律政策知识和调解技能;推选上海市首席人民调解员赵启敏为第五届上海市“平安英雄”候选人,进一步发挥典型人物的引领作用。三是推进调解协会建设,提升调解工作实施水平。推动区人民调解协会规范化建设,组织“担当与合作——行业性人民调解发展之思考”主题沙龙、开展优秀人民调解协议书评选、指导司法所开展居委会指定监护人调研等,促进调解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协会群众认可度和社会知名度,推进人民调解社会化运作。
着力打造“一街一品”
积极推进石二“启明人民调解工作室”、南西“福民法律服务中心”、曹家渡“睦邻和乐调解工作室”、静安寺“家家睦客厅”、江宁“警民联调工作室”等重点项目的建设与运行工作,实行专业律师、志愿团队、社区网络、后台支撑为一体的组团式服务模式,进一步发挥人民调解在社区矛盾纠纷的“第一道防线”作用,为静安“自治在社区”社会管理体系的构建提供法律服务保障。
全面推进医患纠纷人民调解
一是苦练内功,推进医调工作规范发展。加强人员配备,通过封闭式学习、以老带新等方式,提升调解能力;修订《静安区医调委日常管理制度》,规范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卷宗,提高医调档案工作水平;组织召开区医患纠纷处置论文开题研讨会,编纂《2014年静安区医患纠纷人民调解案例选编》,着力提升区域医调工作专业化水平。二是优化机制,聚焦三大对接。建立医调委与法院之间的诉调对接机制,加强司法确认和法律诉讼引导;建立医调委与法援中心之间的援调对接机制,畅通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建立医调委与信访办之间的访调对接机制,切实发挥信访工作与人民调解工作化解医患纠纷的重要作用。通过“规范流程与灵活变通相结合,依责调解与兼顾弱势群体相结合,书面签署与口头化解相结合”,实现医疗纠纷调解案结事了的目的。三是聚焦宣传,突出静安医调特色。通过电视媒体、“上海静安医调委”微信公共账户等多个平台广泛发布医调政策知识,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了解医患纠纷人民调解的申请方式、调解程序及法律法规;面向医院联络员,通报医患纠纷受理和化解情况,面向医护人员,讲授调解案例,面向医院患者,不断扩大医患纠纷人民调解的知晓度。
·上海法院依法惩治拒执行为和拒执犯罪
·上海奉贤检察院出台检务督察通报制度
·上海浦东检察院建立第三方支付平台预警机制
·上海静安区检察院轻微刑事案件办理成效显著
·上海高院听取黄浦部分市人大代表意见建议
·上海:深化狱务公开改革试点 设立开放日明确公开清单
·上海:深化狱务公开改革试点 设立开放日明确公开清单
·上海律协多措引导律师提升学术素养实践能力
·上海奉贤法院:推进涉民生专项执行活动 集中发放工资款
·上海长宁区检察院:揭开助考黑幕 重塑公平考场
·上海浦东新区检察院:打造精品案例 助推“三违”整治
·上海嘉定开展群众初访满意度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