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把自己“设置”在工作模式的“拼命三郞”
追记河南省郑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副支队长庞新社
【人物档案】
庞新社,男,汉族,1966年出生,1984年10月入伍,2011年12月参加公安工作。生前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荣立个人三等功3次、个人二等功1次
“太突然了,吃过晚饭一起研究营房维修时,老庞还好好的,怎么就……”河南省郑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副支队长弋遂勤日前向记者说起庞新社时,泣不成声。
2014年12月26日,郑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副支队长庞新社在单位执勤时,因长期连续工作,劳累过度,不幸因公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将生命之火燃烧到了最后一分钟,年仅48岁。
他始终把自己“设置”在工作模式
庞新社有个出名的外号“庞万能”,处理暴力事件、开展“四走进”宣传、建立社区群众反恐巡防队,他样样都干得出色
“新社就像一台‘设置’好‘工作模式’的电器。”郑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一大队大队长弋宏俊说,“整天就是想工作、干工作,下了班跟他侃大山,他还是老侃工作。”
在特警支队,庞新社负责全市交管巡防和特警勤务工作,具体分管一大队。平时,只要没有其他勤务,他就会随着一大队的武装巡逻组上街巡逻,车巡、步巡一个不少。
跟他一起巡逻过的民警都知道,庞新社有三样必带装备——郑州城区地图、红色圆珠笔、放大镜。每次巡逻,庞新社都会对照着地图研究路线和盘查卡点的设置是否科学,与就近分局巡警以及交警巡组协同配合是否顺畅,边看边用红笔在上面做标注,一张地图往往被他画得密密麻麻,看不清时就用放大镜看,往往一个月下来要换两三张地图。
2014年以来,在“反暴恐保稳定”的新形势下,郑州市公安局决定建立更加科学高效的应急处置机制,主管巡防工作的庞新社主动请缨挑下这一重担,带领支队办公室、巡防办同志白天开着车一条路一条路走,一个点一个点看,晚上又连夜在警力部署图上标注、修改。很快,庞新社便拿出了相关工作预案,对全市近千个卡点、执勤点和近万条巡逻路线进行了清晰标注,为全市立体化“打防管控”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特警支队,庞新社还有个出名的外号“庞万能”。带队参加中部五省特警对抗赛、处置群体性事件、开展“四走进”宣传、与分局合作建立社区群众反恐巡防队,他样样都干得出色。为此,大家还编了个顺口溜,“庞万能,就是能!万能一来,准弄成!”
他心里始终装着百姓、战友
当警察的要把老百姓的事当回事、带兵带队伍的要把民警的事当回事
庞新社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咱们当警察的要不把老百姓的事当回事,老百姓就不把你当回事;带兵带队伍的,要不把民警的事放心上,这队伍就一盘散沙,啥工作也搞不好。
2014年11月的一个晚上,庞新社巡逻时看到路边有两个十几岁的男孩,穿得很单薄。经了解,这两个孩子是背着家人从外地来郑州的,钱花完了又迷了路,已经饿了一天了。庞新社立刻带着他们去吃了顿饱饭,并打电话通知到他们的父母来接。当看到他们的家庭都不富裕时,庞新社又塞给他们200元钱做路费。
在特警支队,无论谁家有难事,只要庞新社知道,肯定要去帮。2014年8月底,支队接到命令抽调队员去新疆执勤。当庞新社得知一名特警队员因此无法给年迈多病的爷爷过生日后,就买了礼物在老人生日那天送了过去,并带着老人去公园聊天散心。在新疆执勤的特警队员知道后非常感动,给庞新社发了短信:“谢谢庞支队、庞大哥!你放心,我一定在这边完成好任务!”
在2012年、2013年公安部组织的“红蓝对抗”和中部四省公安特警五项比武活动中,庞新社都作为郑州特警的领队参加。“除了做好各种后勤保障外,为了保证参加射击的运动员们能休息好,他晚上一声不吭地帮助队员们擦枪、验枪、整理装备。”特警支队宣传科副科长康三军介绍说。
他是亲人眼中的真英雄
儿子说,自己穿上军装后,才理解了爸爸那些忙碌与辛劳,当警察和当军人都意味着奉献与牺牲
庞新社的突然离去,犹如晴天霹雳,让他原本幸福的三口之家瞬间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对于已经做了多年军嫂、警嫂的王秀英说,她很理解也很支持丈夫。“新社每次回家都能看出他很疲惫,有时回家饭也不吃直接先睡一觉。我给他买了个新水杯,让他抽空多喝点水,他却老是忘拿。本想这两天把水杯给他送去,把他的衣服换回来洗洗,谁知他竟一声不吭地走了……”望着手中丈夫的照片,王秀英泪流满面。
儿子庞博今年已经23岁了,在他印象中,从小跟爸爸就是两条平行线在运行,很少有交叉,爸爸就是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我小时候,他住部队,我很少能见到他,他转业到特警队,又老住单位,我还是不常见到他。去年9月我参军,结束3个月的封闭训练,有了假期,本想好好跟他见见面,谁知刚到家,他却又‘走了’,他不知道我心里憋了多少话想跟他说啊……”与爸爸吃饭、聊天、散步的零散片段,已成了小伙子最珍贵的回忆。
庞博说:“当我自己穿上军装后,才明白了这身衣服的真正含义,才理解了爸爸那些忙碌与辛劳,当警察和当军人,都意味着奉献与牺牲。爸爸永远是我的榜样,他是一个真英雄!”(记者 夏吉春 通讯员 王洪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