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深水区啃硬骨头,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朝着公平正义目标砥砺前行
改革迈进“深水区”,遇到的都是“硬骨头”。只有克服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突破利益格局的藩篱,兼顾好当前实际和长远利益,才能形成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改革成果。
过去一年,已有的改革继续深入推进、措施更加细化。涉法涉诉信访一直是个“老大难”。对于“信访不信法”痼疾,在2013年涉法涉诉改革基础上,中央政法委一揽子出台了涉法涉诉信访事宜依法导入法律程序工作机制、信访执法错误纠正和瑕疵补正机制、信访依法终结制度等3个指导性文件。
目前,涉法涉诉信访开始呈现“弃访转法”势头,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受理率、立案率有了明显提高,群众到党政信访部门上访数量明显减少,依法按程序反映问题的意识逐步增强。
冤假错案是司法痼疾。在中央政法委出台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规定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分别制定改革措施防范冤假错案,国家安全部、司法部下发贯彻落实通知,建立了督促落实机制。
公安部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创新人口管理,研究提出《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2014年11月17日,国务院部署扎实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减刑、假释本是激励入狱者“重新做人”的制度设计,但实践中有时异化为刑罚执行腐败的“后门”。2014年初,中央政法委出台严格规范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防治司法腐败的改革措施,中央政法各单位也分别发出实施办法并开展专项治理。
司法公开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去年1月1日起,全国3000多家各级法院的裁判文书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接受公众监督。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公开与查询平台、执行案件信息公开平台等陆续建立开通。检察机关建立不立案、不逮捕、不起诉决定书等终结性法律文书公开制度;案件信息公开系统也已于去年9月面向社会开放。
从人民群众最需要的方面改起。中央政法单位和财政部发文,进一步健全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对于因遭受犯罪侵害或民事侵权,无法经过诉讼获得赔偿,造成当事人生活困难的,按规定及时给予司法救助。
深化律师制度改革。司法部先后出台加强律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见、加强律师队伍教育管理的意见、律师职业道德基本准则、律师办理重大案件指导意见等规范性文件。
中央综治办积极推进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进一步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深化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
国家安监总局推动各地区建立“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安全责任体系,实施北京等8省区市安全生产领域改革试点和安全生产行政审批管理办法;出台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建立企业安全承诺、不良信用记录、诚信“黑名单”、安全诚信评价管理、执法信息公示等5项制度。
当前,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正在推进之中。各地大力发展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业,统筹城乡、区域法律服务资源,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以为群众提供更为完备的法律服务。
改革,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最大限度凝聚共识。中央政法委要求,每一项重大改革任务方案的出台事先都要充分听取意见,在目标一致、形成共识的前提下向前推进,对于方向明确、能做的,就坚决推动做起来。
·郭声琨:深化公安改革 推进“四项建设”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多项改革措施稳步推进
·河南新乡中院:为基层院改革开辟“试验田”
·呼和浩特户籍改革实践:落户放开迁徙自由
·上海徐汇法院探索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
·[司法改革试点]知产法官遴选 高门槛全公开
·[司法改革试点]知产法官遴选 高门槛全公开
·【关注司法改革试点】知产法官遴选 高门槛全公开
·司法改革 蹄疾步稳(观潮)
·西藏部署未来六年改革规划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是首位改革任务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
·民主法制改革协调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一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