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来稿选登

上海奉贤:法律服务体系助推法治建设新发展

2015-01-12 15:55:46 http://www.chinapeace.gov.cn/ 来源:上海法治报 

  法治时代,无论是政府依法行政,还是市民依法维权,都越来越离不开专业的法律服务。过去,作为上海远郊的奉贤,受各种因素制约,法律服务行业落后是不争的事实。而近两年来,奉贤区司法局凭借突破瓶颈的决心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为目标,敢于直面问题,善于整合力量,不断强化“一个法律服务中心、两大专业平台、三级服务网络、N项便民举措”,让法律服务彻底摆脱落后的“阴影”,在建设“法治奉贤”的关键时刻绽放异彩。

  法律服务中心

  为市民提供“一站式”法律服务

  “遇到矛盾纠纷怎么办?打不起官司怎么办?到哪里找正规的律师和公证服务?”……为了满足市民日益迫切的法律服务需求,2013年6月,奉贤区司法局在全市率先建立起“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将法律援助、法律咨询、法治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服务(律师、公证、司法鉴定引导)等纳入同一个平台,为市民提供“一站式”服务。

  为方便市民,法律服务中心设在临街便利的位置,600多平方米的区域内不仅有公示墙、公示栏、电子显示屏、电子触摸屏和宣传资料取阅架等自助服务设施,还针对不同人群的需求设置了私密谈话室、多功能“法治教育工作室”和“12348”专线接答室。来过“中心”的市民赞叹:“这里的服务真是细致周到!”尤其是推行“5+2”(即5个工作日加2个双休日)工作模式以后,“中心”实现了全年无休。2014年6月7日,在“中心”实行“5+2”工作模式的首日,四川籍务工人员小李看到“上海奉贤发布”微博发布的便民提示后赶来咨询,在得到窗口接待人员耐心细致的解答后,小李禁不住感叹:“没想到政府部门周末也照常上班,真是方便了我们这些打工者!”

  常年坐镇“中心”的还有以奉贤区律工委主任翁卫国为首的30名青年律师志愿者,他们每天轮流到岗,耐心地解答市民的每一个法律问题,律师们热情、专业的服务很快在市民中流传开来。“中心”运行不久,市民们纷至沓来,每天的接待量都在30人以上。

  一天,市民吴先生前来咨询一桩离婚纠纷,由于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又请不起律师打官司,吴先生满脸愁容,当天接待他的律师很是同情,不仅告诉他怎么打官司,还免费为他写好起诉状,让吴先生感动不已。

  通过一年半的运行,奉贤区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已接待市民法律咨询6653起,开展法治宣传活动109场,受众达10454人次。

  两大专业平台

  辅助政府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

  近年来,奉贤区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律师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想方设法搭建平台让律师参与到政府重大决策的制订中,参与到矛盾纠纷的化解中,参与到政府和老百姓的沟通中。目前,两大专业平台——区政府法律顾问团和社会公信平台正逐渐成为辅助政府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智囊团。

  奉贤区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团成立于2013年5月,共聘请区内9名资深律师担任区政府法律顾问,主要任务是为区政府及领导的重大决策和依法行政提供法律建议。该顾问团成立时间虽然不长,但却为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了大量有用的法律建议,化解了涉及大居建设、企业破产、土地征收等引发的重大维稳事项27件。

  在“责令孙某交地及相关事项”的决策处理过程中,区政府委托顾问团成员赵忠敏律师代为审查并出具法律意见书。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赵忠敏律师依据法律规定及规范性文件出具了200多页的法律意见书,为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法律依据。继区政府法律顾问团成立之后,区政府各部门、镇(开发区、社区)人民政府相继聘请法律顾问,尤其是南桥镇人民政府聘请了由4名法律专家组成的法律顾问团,区、镇两级法律顾问制度逐步健全。

  2014年4月,作为法律顾问团工作的延伸,奉贤区又成立了由第三方人士组成的区社会公信平台,聘请盛雷鸣、厉明等13位来自市律协、市人大、市政协以及媒体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社会公信平台的首届公信人士。依靠专业、中立的第三方人士,搭建起政府和百姓之间沟通的桥梁,妥善协调利益关系和化解矛盾纠纷,减少政府行政过程中日益突出的法律风险和治理成本。区政府在依法履行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保护环境等职责过程中,委托公信人士通过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等方式,客观公正地提供意见和建议,督促政府更好地服务群众,提升政府公信力。

  三级服务网络

  让法律援助无处不在

  让每一个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都能获取法律援助服务,是奉贤区法律援助工作一贯追求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们前移法律援助工作阵地,将法律援助窗口设到区劳动争议仲裁院、看守所、民宗办、妇联,避免有些市民因不了解法律援助转而寻求有偿服务的问题; 他们将14个基层司法所打造成法律援助分中心,把法律援助工作触角向村(居)、社区和来奉人员集居地延伸,畅通了法律援助服务渠道。

  市民如果需要申请法律援助,可以选择就近办理,而不必大费周章地多次往返。对于那些行动不便的居民,他们还提供上门服务。

  目前,奉贤区已经建立起以区法律援助中心为枢纽,以妇联、仲裁院、看守所等单位横向发展;以14家镇、开发区法律援助分中心,264个村居委法律援助联络点,16家律师事务所法律援助受理点纵向延伸,触及社会各个角落、覆盖不同对象的法律援助工作网络。

  然而,建立完善的服务网络只是奉贤区法律援助工作的一部分,他们还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援助质量的提升和援助效果的最大化上。目前,该区法律援助案件已实行风险评估、质量跟踪和专家评估三项机制,即对所有民事案件开展风险评估,对所有民事和刑事案件进行动态跟踪,记录并掌握律师办案全过程,以及邀请专家随机抽取案件进行质量评估,从而确保对法律援助案件的有效监管。该区法律援助工作已经连续多年保持无有责投诉。

  2014年,奉贤区法援中心共受理法律援助案1188件,同比上升40.93%;接待来信来访法律咨询4770人次,同比上升39.31%;接听“12348”来电咨询7881人次,同比上升44.37%;办理“轻案快办”案79件。

  公证便民新举

  为老百姓带来“全方位”服务

  公证服务不仅需要收费,而且不少手续办理起来还相当复杂。但是,奉贤公证处却一举打破这个惯例,推出继承权公证全方位服务,彻底改变了以往公证在市民心中的印象。

  家住奉贤西渡的施阿婆每次说起自己的办证经过,总会翘起大拇指赞不绝口。原来,施阿婆和丈夫在市区共有一套住房,丈夫去世后,她想把房屋名字改成自己的。她去房屋所在地的公证处咨询,被告知要开具各种证明材料,加上丈夫生前户籍地和工作单位在陕西,所有的证明材料都在陕西,这让年过七旬的施阿婆望而却步。

  后来,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施阿婆又来到奉贤公证处。在她忍不住向公证员抱怨搜集材料的繁琐时,却被告知:“如果你愿意全权委托我们,我们会帮你办理好一切相关手续,顺利继承房产的。”这让施阿婆很是惊喜。之后,仅过了一个半月,施阿婆便拿到了新房产证,而且期间只到奉贤公证处跑了两次:一次办理公证申请和委托手续,一次领取房产证。“太感谢你们了!”热泪盈眶的施阿婆接过房产证,紧握着公证员的手说道。

  “继承权公证全方位服务”是奉贤公证处从2013年11月起在全市公证行业率先推出的一项创新举措。在传统的公证方式下,当事人需要提供所有的证据材料,而且需要在五六个部门之间来回跑七八次,费时费力。现在,奉贤公证处推出全方位服务,提出“你办继承我找证据”的口号,真正方便了普通市民,而且不收取任何额外的费用。此举不但深受本区市民的欢迎,还吸引了不少其他区县的市民慕名而来。

  在继承权公证全方位服务之后,奉贤公证处又重点推出“二手房直通车”服务,让买二手房的市民不再一次次地跑银行、房管、税务部门,只需半个到一个半月就能轻松拿到房子。这一项项便民服务举措的推行,正是奉贤公证处转变工作方式、深化服务理念的体现。

[责任编辑:王鑫]
相关报道

·上海奉贤检察院举行党组成员述职评议活动
·上海奉贤检察院强化保障在押人员合法权益
·上海奉贤检察院出台检务督察通报制度
·上海警方摧毁一跨国贩毒通道 缴获毒品2公斤
·上海浦东交警推出驾驶人神经能力评估系统
·上海试点法院完善独立行使审判权体制机制

·上海试点法院完善独立行使审判权体制机制
·上海检察院建立公正廉洁检察权运行机制
·上海试点法院完善独立行使审判权体制机制
·上海: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上海嘉定检察院举办“证人出庭难点”讲座
·上海宝山检察院备战市级优秀公诉人评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