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文化天地

[干警讲述]记一次难忘的办案经历

2015-01-08 15:51:03 http://www.chinapeace.gov.cn/ 来源:江苏法院网 

  2014年5月,我完成了在省法官学院的培训任务,回院后即被任命为见习助理审判员。兴奋劲儿还没缓过来,我就接到了一个案件,而办理这个案件的经历,至今仍让我难以忘怀。

  张冬,男,汉族,1977年生,2013年8月19日因放火被我院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他放火烧的不是别的地方,正是他和前妻曾经共筑的爱巢——一套位于洪泽县城某小区的公寓。因为仅是造成了财产损失,得到了赔偿的前妻也对张冬的行为表示谅解,主审法官决定再给张冬一次机会,给予他缓刑。随后,张冬便一直在洪泽县工业园区某工厂从事保安的工作。然而,这个多次向前妻要求复婚被拒绝的男人再次被命运拒绝了,他因为一次本和他无关的工厂失窃事件被老板炒了鱿鱼。当天夜里,他便离家出走,再无踪迹。

  我缓缓地翻阅着卷宗,心里有股说不清的滋味。执着和逃避,有时候是一回事。无论如何,这个尚处在缓刑考验期的罪犯已经脱离监管超过一个月,司法局已经提请对他撤销缓刑,我决定和他的父母见面谈一谈。

  约定的时间到了。谈话室的门口走来一对年迈的夫妇:男的头发已经有些花白,背也有点驼了,穿着一件松垮的旧衬衫;女的留着齐耳短发,头发还是黑的,可是身材早已走了形,皮肤松弛、暗淡——好像她丈夫的衬衫一样。

  “您好,请问是张冬的父母亲吗?”我主动开口问道。

  “是的是的,你是潘法官吧?”张冬的母亲笑着回应道。

  “嗯,是的。来这边坐下来谈吧。”我一边招呼着他们坐下,一边让书记员拿出纸和笔。

  “张冬离开家以后,你们有没有去找过他?”我开门见山地问道。

  “有的。我们找过他两次,一次是4月25号,还有一次是5月2号,都没找到他。”张冬母亲轻声地回答道。

  “他性格怎么样?”

  “他其实蛮老实的,就是不会与人沟通,遇到事情都积在心里面,所以会影响他的情绪。”

  “那他的性格是不是有一点——偏激?”我斟酌着说出了最后那个词。

  尴尬的沉默。张冬的母亲眼圈有些发红,隐隐地显出一点泪光。张冬的父亲则盯着地板,一言不发。

  “你们觉得他现在可能在哪里?”我意识到了自己提问的不恰当,赶紧换了个问题。

  “估计可能在淮安。我猜他当初还是去找工作去的。”张冬母亲眼中的泪光好像更明亮了一些,她侧过脸望着窗外回答道。

  “有他的消息可以第一时间和我们联系吗?”

  “好的好的,没问题。”张冬的父母亲连连点头。

  “那么请核对一下笔录,没什么问题的话签一下字吧。”

  送走了张冬的父母,我的心情有些许沉重。青春期的我也曾经不善与人沟通、不懂得管理自己的情绪。那时的我也给父母添了不少麻烦。而张冬——这个已经37岁的男人——竟然到现在还没有长大。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已经到了6月中旬。按照相关规定,在司法局提请撤销缓刑起的一个月内,法院必须作出裁定。作为承办人的我向合议庭汇报了有关情况,合议庭进行审理后认为应当裁定撤销张冬的缓刑。不过,领导仍然希望我尽最后的努力,再找张冬的父母谈一谈。

  依然是在上次的谈话室。张冬的母亲好像比之前瘦了一些,张冬的父亲则显得更加憔悴。

  “最近有张冬的消息吗?”我问道。

  “一点都没有。”张冬的母亲摇摇头。

  “按照法律规定,我们应当下达对张冬撤销缓刑、收监执行的裁定书,你们对此有什么想法?”

  “张冬以前跳过楼的,他身上有伤,两条腿都断过,腰也不能做重活,还是希望你们对他宽大处理,再给他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吧。”张冬的母亲用手使劲地擦着眼角。

  “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我想他还是去找工作去的,他去淮安就是去找工作的······”张冬的母亲似乎还想说很多,似乎还想为她不知身在何处的儿子多说一点好话。可是,张冬的父亲早已绝望。他轻轻地叹了一口气,站起来拉着张冬的母亲就走,不想在这里多留一分钟······

  法院忙碌的工作总让人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转眼就到了7月。一天上午快下班的时候,办公室的电话突然响了起来。

  “喂,您好,这里是洪泽法院······”

  “你好,请问是潘法官吧?”电话那头的声音有些哽咽、颤抖,充满了掩饰不住的激动和喜悦。

  “您是······张冬的母亲?”

  “对,是我是我。”电话那头的声音停顿了一下,“张冬回来了。”

  那一刻,电话那头的声音似乎想放声痛哭,同时又似乎想开心地大笑。说出最后那个字的一瞬间,就好像硬生生地从心里、肚里、肺里呕出一座千斤重、万斤重的大山来,有种说不出的轻松和欣慰。然而,这一切的一切,却又被岁月的年轮掩盖住、压抑住,最后变成了这一句只有五个字的语言。

  “好的好的,回来就好,回来就好。让他好好吃一顿饭,好好休息。其他事情等我向领导汇报后再说。”我竟然也被张冬母亲的情绪感染了,惹得办公室里的同事哈哈大笑。

  领导对张冬母亲对我的信任感到十分惊讶,同时也很同情张冬一家人的遭遇。然而,法律就是法律。撤销张冬缓刑的裁定早在6月18日就已经作出,并且送达至公安局、检察院、司法局。已经射出去的箭无论如何也无法回头。因此,领导指示我下午一上班就联系公安机关抓捕张冬。

  从我的内心来讲,我不忍去执行这个任务。通过与张冬父母的几次交流,我能够感觉到他们是一对诚实的夫妇,他们只是一心想挽救自己的儿子。张冬的母亲也是出于对我的信任第一时间告知我张冬归来的情况。然而我却要将他们刚回来几个小时的儿子再次从身边夺走。至于张冬本人,也并非十恶不赦的罪犯,他更像一个需要帮助的病人。可是,同事的一番话让我幡然醒悟。他说;“法律已经给过张冬一次机会,他自己没有好好珍惜。如果你因为自己的这一点同情心导致张冬再次离家出走,那样后果会更加糟糕。”

  下午,我告知公安机关张冬已经回家,几位警官去他家对他实施了抓捕。据说,执行抓捕的过程很顺利,张冬的父母很配合——他们其实早已做好了思想准备。张冬本人也很配合,他说回来就是准备投案的。他还说,他只是想去淮安找工作挣钱,因为他很想给他那个已经跟随前妻生活的小女儿多买一点东西。

  这段难忘的办案经历让我不经想起前段时间上映的电影《归来》。那部电影讲述的是陆焉识和他的妻子冯婉瑜的忠贞爱情。而这一段“归来”,讲述的是父母对子女痴心的爱。可怜天下父母心,但愿张冬在狱中能好好改造,真正地变得坚强起来,早日回到思念着他的父母身边。(文中人物为化名)

[责任编辑: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