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来稿选登

云南瑞丽:边境管理的“瑞丽特色”

2015-01-05 11:00:35 http://www.chinapeace.gov.cn/ 来源:云南长安网 

  云南省瑞丽市毗邻缅甸,边境线犬牙交错,两国之间无天然屏障,多以田埂、水沟为界,中缅两国的村寨分布的国界两旁,形成 “一寨两国”、“一家两国”、“一井两国”等独特景象。

  随着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作为东南亚重要的中缅贸易“中转站”和“集散地”,瑞丽这个边境小城敞开大门接纳四方来客,成为倍受外籍人员青睐的“梦想之都”,人口数量逐年攀升,随之而来的,是日益严峻的边境管控形势和复杂的社会治安环境。如何平衡服务驻地经济发展与边境管控的关系?且看云南省德宏公安边防支队瑞丽边防大队在实践中打造边境管理的“瑞丽特色”。

  “国际小法庭”化解跨境纠纷

  中缅两国边民比邻而居,通婚互市,往来频繁,边民交往的增多,不可避免地就会产生一些矛盾纠纷,而这些涉外矛盾纠纷如果处理不好,则会成为影响边境稳定的重要因素。

  “傣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我们和缅甸人发生矛盾,找一个中间人,拿一瓶自家酿的米酒,大家在一起坐一坐,说开了,也就解决了。”在银井寨已经居住了一辈子的村民索柏说。

  最初一些简单的纠纷,是非曲直很简单,评判时用不上多么高深的法律理论,乡俗民情反倒成了天平上最关键的砝码。然而,随着边境居民交往的日益频繁,一些纠纷如今已变得越来越复杂,这种民间自发的调解形式已不适应环境的变化,建立规范的边境边民调解机制已经迫在眉睫。

  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中,瑞丽边防大队立足这一实际,积极探索涉外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位于瑞丽市姐相乡的“国际小法庭”就是该大队深入推进涉外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的一次成功尝试。“国际小法庭”全称是中缅边境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因调解委员会的成员结构及其独特的调解模式而得名。

  2008年年底,“边境边民联合调解机制”正式出台,根据这个机制建立起来的边境调委会,不仅有中方代表,还有缅方代表。在中缅双方邻村而居的居民眼里,调委会是个主持公道的组织,因此也被当地民众称为“国际小法庭”。

  调解委员会的成员、姐相边防派出所教导员李江讲述了银井寨小伙金的坎坷爱情故事。金的妻子是缅甸芒秀村人,两个年轻人情投意合,却遭到姑娘家人的强烈反对。姑娘一冲动,直接住到了金的家里。这下姑娘的家人不乐意了,邀约亲戚朋友十余人来金家“抢人”,还扬言要拆掉金家的房屋,牵走猪和牛,双方剑拔弩张。金某见势不妙,遂拨打了派出所的电话。边防民警立即赶到金某的家里,制止了双方的冲动行为,并请来边民联合调委会的委员一起做姑娘家人的工作。经过调解,姑娘的家人不再阻拦两个年轻人相爱,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类似这样的纠纷在边境线上并不少,由此而引发的磕磕碰碰,涉外纠纷都要找边民调委会调解。在中缅边境的居民眼里,调委会是一个主持公道的组织,它被两国边民形象地称为 “国际小法庭”。缅甸芒秀村村民尚散见证了多起中缅边民矛盾纠纷的调解过程,他竖起大拇指告诉记者:“很公平、很公正,边民调委会解决了很多事情。”

  在李江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张瑞丽市地图:瑞丽江蜿蜒于中缅两国之间,南北两岸之间两国互有领土。在这条国境线上,共有界碑66块,水路通道38个,陆上自然通道无数。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边境调解委员会的特殊作用。

  为了提高双方边民的守法意识,调解委员会加大宣传力度,定期举办法律讲座,发放法律知识宣传单,在中缅两国边境村寨培养法制宣传骨干,做到村村都有宣传员,户户都有“明白人”。7年来,姐相边境边民调解委员会共成功调解边境边民矛盾纠纷45件,没有一件因矛盾纠纷调处不当引起群众不满。

  “边防小学”传承胞波情深

  云井边防小学离中缅边境线不到200米,全校114名学生中,有64名缅籍学生。由于中国教育条件比缅方好,很多缅甸的村民都愿意将子女送到边防小学就读。每天清晨和午后,这些“小留学生”们就背起小书包,很自然地跨过国境来上学,是一所真正的“国际学堂”。

  2008年12月,德宏公安边防支队银井边境检查站为推进中缅双方长期友好往来,构建和谐边境,与银井小学签订共建协议,共同打造了中国第一所边防小学——云井边防小学。自签订警校共建协议以来,银井边境检查站不仅改善了学校师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设立了阳光基金,帮扶家庭困难的中缅学生;通过开展“五个一”活动、设立辅导员制度等,培养了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深受中缅小学生的喜爱。

  国家实施“两免、两补、两保障”政策以来,不仅初步解决了当地孩子“上学难”的问题。由于来这里就读的缅甸籍学生,也能享受到大部分的优惠政策,而且中方小学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较好,这些年来,到我国边境学校求学的缅甸籍学生均在不断的增加。

  11岁的亮美就是这些小留学生中的一员。此前曾在离家很近的缅甸芒秀小学上过四年级的小亮美,是前年才来到银井边防小学求学的,还获得了银井边防检查站设立的奖学金。当记者问她为什么愿意走很远的路来云井边防小学读书时,她说:“我在这里读书,老师不收我的钱,边防武警叔叔还给我发了校服和150元补助,我很喜欢这所学校。”

  笔者看到,在这所“国际学堂”内,孩子们讲同样的语言,相处融洽,而老师上课是用汉语、傣语进行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今年读三年级的小伦赛同学告诉记者:“我在这里读书,老师用汉语讲给我们,听不懂的地方老师还用傣语讲给我们,学习起来很容易,我很喜欢在这儿读书。”

  64名“留学生”每天的出入境检查是银井边境检查站口岸执勤官兵的一件“大事”。早在共建之初,该站就及时地开辟了“缅籍留学生”出入境绿色通道,每天的一早一晚,边防官兵及时地疏导交通,骑着自行车的缅籍学生依次通过边防检查大厅,有效地保证缅籍学生能够快速、及时地通关。

  5年过去了,32名小“留学生”走出校门,踏上通往更高学府的求学路,在中缅两国文化交集的边境线上,他们是两国边民沟通交流的纽带,更是世代睦邻友好的传承。

  “国际社区”构筑温馨家园

  瑞丽是东南亚重要的珠宝集散地,为中国四大珠宝市场之一。全市共有大小珠宝加工厂800多家、珠宝店铺1000多家。珠宝经济的快速发展引来了大量的入境外籍人员,在瑞丽,由当地原居民和外籍人员组成的“国际社区”是一大特色,这些“国际社区”往往是矛盾纠纷、社会治安问题的多发地带,成为社会治安稳定“隐疾”。

  上弄安村民小组位于瑞丽市城区中心,属勐卯边防派出所辖区,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村中的农民几乎都已经失去了耕地,房屋出租成了大多数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有常住人口134户414人,而从事洗衣车、玉石加工、建筑等行业的外籍务工人员却高达1123人,这使得该村治安混乱,刑事、治安案件多发,“脏、乱、差”一度成为这里的代名词,是个令人头疼的治安管理重点和难点区域。

  2011年,该大队积极与驻地政法委协调,联合驻地相关部门,在上弄安村建立起外籍人员管理服务站,实现了由过去对外籍人员从“管理为主”到“服务为主、服务与管理并重”的职能转变,服务站邀请外籍人员参与治安管理,采取上门服务、召开警民座谈会(恳谈会)、签订警民联防责任书、完善困难外籍人员救助机制等方式,真心实意为外籍人员办实事,做外籍人员合法权益的代言人、排忧解难的贴心人、化解矛盾纠纷的“中间人”,帮助外籍人员就业的“牵线人”,最大限度地减少外籍人员违法犯罪的诱因,赢得了外籍人员对边防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居住在上弄安的腊明是一名19岁的年轻缅甸人,原本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因交友不慎染上毒瘾,攒下的一点钱也很快就化作轻烟,成了令人讨厌的“四号鬼”,用他的话说就是“混吃等死”。

  边防民警及时找到了走了戒毒所腊明,根据腊明原原来会玉雕技术的实际,民警为他制定了长远的发展计划,先帮助他在一家玉器店找到工作,使生活有了着落,并定期来为腊明检查,督促他坚持巩固戒毒效果,这也让腊明看到了彻底戒断毒瘾的希望。一年过去了,腊明不仅没有复吸,身体也比以前更棒了。

  经过三年的积累,腊明手上有了一些积蓄,民警又帮助他规划发展大计,为腊明租下一个店面,开起了玉石加工店。一年过去了,腊明的加工坊从两间变成了4间,人员也从当初的“光杆司令”发展成“六人组合”,生意也越做越大。现在,腊明把远在缅甸的家人也接来瑞丽,成了上弄安居住外籍人员中有名的“孝子”。

  截止目前,边防大队辖区共建立外籍人员管理服务站(点)11个,先后帮助3800余名外籍人员顺利就业、227名外籍人员子女入学入托,280余名外籍人员在服装、加工、零售等行业实现个体经营。

[责任编辑:闵玥]
相关报道

·云南昆明检察院探索办理未成年人案新路径
·云南公安厅全力推进公安信息化建设
·云南昆明检察院探索办理未成年人案新路径
·云南昆明中院启动人民陪审员“倍增计划”
·云南公安厅:119辆查缉车配发一线
·云南马龙检察院出台意见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云南马龙检察院出台意见服务产业转型升级
·云南检察院:“两法衔接”平台再升级
·云南:切实做好节日期间安保工作
·云南楚雄:网格化服务管理成效凸显
·云南检察院贯彻规范司法行为整治会议精神
·云南昆明:举行"流动查缉单元"装备发放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