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司法改革的顶层设计。也是在这一年,江苏省无锡市两级法院革陈除旧,以抽丝剥茧的严谨作风,在审判运行机制的改革上进行了有益探索,蹚出一条以院庭长审案指导审判的司法去行政化、以全方位公开取代选择性公开的司法阳光化和以主审法官为审判单元的司法集约化新路子。
■去行政化 院庭长以审案指导审判
2014年11月中旬,在锡山区人民法院安镇人民法庭,改革刚“满月”,从庭长助理走马上任主审法官的严琳已直接签发了近40个裁判文书。扔掉了“院庭长把关”这根拐杖,在基层已办案20年的严琳,第一次感受到了“审判者裁判,裁判者负责”的尊荣与责任。
一直以来,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困扰着法院:院庭长一般不直接开庭审案,而是通过审核签发裁判文书,却往往决定着案件的最终结果。
2014年,无锡全面启动了审判运行机制改革,弱化院庭长行政职能,院庭长回归审判一线,基层法庭组建“审判团队”办案,院庭长不再签发法律文书。种种改革举措指向了剥离审判运行中的行政“枷锁”。
这年夏天,宜兴失独老人诉争子女留下的冷冻胚胎案引发全国关注,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时永才担任此案二审审判长,判决失独老人胜诉获得4枚冷冻胚胎监管和处置权。这一判决被网民点赞为“中国好判决”。
这是全市法院“以审案指导审判”模式运行以来,众多院庭长办案的典范之一。
2014年年初,无锡中院力推院庭长直接办案制度,探索“以审案指导审判”新模式,让院庭长放下纷繁复杂的案外事务回归审判,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提升办案质效。
锡山区法院院长蒋飞公开开庭审理了房屋买卖合同纠纷、行政案件等7起案件,以身示范,组织全体干警或青年干警旁听、观摩。
在处理KTV企业著作权侵权的批量纠纷中,双方争议大、观点交锋激烈。无锡中院副院长顾铮铮首先通过公开审理其中一案并依法判令侵权人承担经济损失为示范,以判促调,很快解决了这批纠纷。
截至2014年12月初,无锡全市两级法院院长、庭长担任审判长和承办人,审理了全市近10%的案件,共计万余件,其中新类型、疑难复杂、矛盾突出、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件超过五成。值得一提的是,无锡中院院领导办案120件,人均办案数在全省各中院中最多。
江阴市人民法院青阳人民法庭庭长张铮感到,他的身份发生了变化——由“案件承办人”变为“主审法官”。
以往案件审理实行汇报制度,法官开完庭后,先要向院庭长汇报案件,事实如何、怎样适用法律,院庭长审批之后,才能签发法律文书。“通俗地说,案件不汇报不能判。”张铮说,身份转变的核心在于,主审法官有权单独签发法律文书,无须向庭长、分管副院长汇报。
对此,锡山区法院东北塘人民法庭主审法官华伟感同身受,他说,法官以前仅是名工作人员,现在可以直接对案件“拍板了”。现如今,汇报变成了讨论,院庭长与法官变成了业务指导关系,院庭长成了主审法官的“智囊团”。
■司法集约化
以主审法官组成审判单元
2014年11月5日上午,江阴市法院临港开发区人民法庭内,法官助理戈栋正在指导离婚案件当事人填写表格。这是他庭前调解工作的一部分,表格内容涉及案件事实的认定,这样可以节省庭审时间。
而此时,审判团队中的独任法官吴玉凤正在审理一起邻里纠纷案件。根据排期,戈栋调解的离婚案是她下一个庭审案件。同时,团队里另一名书记员正忙着电话通知当事人。
只一个上午,这个配合默契的“1+1+2”组合就审结了4件案子,“改革前,这样的办案效率不可想象。”吴玉凤说。
基层法庭案多人少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合理优化配置司法资源,提高效益,节约成本,以获得最佳的司法产出?这是无锡法院审判运行机制改革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
2014年以来,全市基层法院深化“1+N+N”审判组合新模式(一名主审法官+N名法官助理+N名书记员),进一步探索司法集约化运行。
在案件上升、人员未增加的情况下,截至2014年10月,江阴市法院共审结各类案件1.6万多件,同比增长10%。其中独任法官或合议庭直接定案的超98%,有10个审判组合已结案600件以上,审判绩效也呈良性运行态势。
近日,江阴市法院院长王立新在全省法院工作会议上介绍了“1+N+N”审判组合的新模式,受到与会人员的充分肯定。
“现在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得益于审判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配合,开庭前后,审判团队的其他成员替我承担了全部事务性工作。”吴玉凤说,以前是“单打独斗”,现在是“团队作战”,她和助理、书记员之间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但有时因工作需要,助理法官和书记员要相互补位。
“‘消化’案件数量并非组建团队的最终目的。”蒋飞说,一个法官一年办200件案件,大多是精品,一年办案600件,那只能办成合格品。组建审判团队就是为了把这600件案子都办成精品。
严琳也发现,组团办案一个多月以来,办案数量是以前的两倍,效率翻番、质量提升的同时,也有意外收获——她带领的团队在快速成长。
在“1+2+2”审判团队的组建过程中,严琳选择了有15年工作经验的书记员浦小芳做法官助理。有挑战性的工作和适当提高的收入,极大激发了浦小芳的积极性,目前她分担了团队约50%的案件审理和调解,让主审法官从程序性事务中“解放”出来。
“锡山执行”的粉功夫
这些天,安徽小伙儿李某只需点击微信公众号——“锡山执行”,就能了解案件的进展。他说:“以前打官司,总觉得案件办理很神秘,着急了还托人打听。现在案情公开,老百姓在手机上就可随时查询,很方便。”
2014年9月,锡山区法院开通的这个执行工作微信公众号,是无锡法院审判流程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中的一个新举措。
2013年5月,锡山区法院开启了全国首个司法公开窗口,老百姓凭一张身份证,可以自主观摩庭审;取一个密码,可随时查询案件信息;留一条信息,可“约访”正副院长。
“现在看开庭,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不用安检,不用登记,很自由。”在锡山区法院临街开设的同步庭审视频观看现场,一位华姓旁听人员说。
在锡山司法公开窗口,电子公告栏上实时滚动着法院当天公开开庭的案件时间、法庭及审判人员信息,墙上挂着55英寸的显示屏,室内可容纳30人同时旁听。
窗口服务人员介绍,这一视频系统与法院12个法庭直接连通,旁听人员就像在家里看电视一样,可以自由选“庭”,想看哪个庭就看哪个庭同步传送的庭审直播,已经结束的庭审也可以选择回放观看。
“以前失信被执行人故意躲藏,员工拿不到工资无可奈何。现在一经微信‘悬赏捉拿’,群众可主动参与执法,进行举报。”锡山区法院相关人士介绍,上线仅两个月时,微信公众号“锡山执行”接到悬赏举报3人次,涉及财产65万元,成功执结案件3件。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抓回失信被执行人,员工拿到了被拖欠的薪水,网络新媒体的应用较好地满足了百姓的司法需求,赢得了不少网友的点赞。
目前,“锡山执行”粉丝已有570多人,收到各类信息近2000余条。这一微信公众号包括“执行资讯”、“司法公开”和“微官网”三大板块,主要用于向公众展示法院执行工作的总体情况和最新动态,公布执行的相关法律法规等,法院执行公开平台得以进一步拓展。
线下,法院便民服务大厅就建在百姓“家门口”。宜兴市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主任余浩说:“现在的诉讼服务大厅,办事有人帮、咨询有人理、信息有处查。”
面积不到100平方米的宜兴市法院诉讼服务大厅,提供着诉讼引导、立案审查、信息公开、法律咨询、材料接转、便民服务等近二十项功能。
截至目前,无锡全市两级法院以政务网站为基础,建设审判流程公开平台,通过手机短信、“12368”电话语音系统、电子触摸屏、微博等技术手段,将案件的立案、庭审、调解、宣判等诉讼过程,依法向当事人和社会公开。
近期,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司法透明度年度报告》显示,2012年以来,无锡中院司法透明度已连续两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10位。(赵正辉)
·聚焦审判改革 终结“垂帘断案”
·辽宁葫芦岛中院行政审判改革纪实
·广东深圳深入推进家事案件审判改革
·部署涉家暴刑事案件审判改革试点
·最高法院有关部门:部署涉家暴刑事案件审判改革试点
·广东法院试点家事审判合议庭 全面推行家事审判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