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来稿选登

庞新社:鞠躬尽瘁铸警魂 生命之火耀警徽

2014-12-31 10:00:22 http://www.chinapeace.gov.cn/ 来源:河南长安网 

  庞新社,男,汉族,1966年出生,1984年10月入伍,2011年12月转业至郑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队任副支队长。2014年12月26日23时44分,庞新社在单位执勤时,因长期连续工作,劳累过度,不幸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将生命之火燃烧到最后一分钟,享年48岁。参加工作以来,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先进个人和优秀共产党员;荣立个人嘉奖1次、个人二等功1次、个人三等功3次,给自己三十载军营、警营生涯留下了一串串光辉的足迹……

  特警支队来了位“老同志”

  特警队员李亚伟回忆说,庞新社刚来特警支队时,和大家一样住在食堂二楼能住50多人的宿舍里,平时穿着作训服,没有警衔,看着是“新警”。

  “‘老同志’刚来时,晚上经常和我们这些刚入警的‘小年轻’一起加练跑5公里、力量训练、擒拿格斗,偶尔还和我们比枪法、掰手腕。”李亚伟说,“那时候,很多队员还不认识他,开玩笑说:‘从哪儿招来个老同志,一把年龄了还练这么苦!’”

  打靶训练,25米距离射击,5发子弹,庞新社每次能打出46环、47环的成绩,让特警集训队员大吃一惊。在这些80后的特警看来,实在无法理解,这么大年纪的他,为什么还要这么拼。也是从那时起,庞新社跟特警队员打成了一片,赢得了大家的心,同时也融入了特警这支队伍。

  直到有一天,特警支队召开大会,“老同志”坐在了主席台上,平时一起训练的特警们才知道他是新来的副支队长庞新社。

  庞新社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自幼家贫养成了他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优良品质。2011年12月,庞新社由正团职干部转业到郑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实现了从军营到警营工作生涯的转变。面对新环境、新岗位,庞新社在参加的第一次支队班子会上就表了决心:“以前的成绩只代表过去,现在我将一切清零,从头学起,从头干起。过去我是一个合格的军人,现在我有决心成为一名合格的特警!”

  庞新社说到做到,上班第二天,身为副支队长的他便住进了支队集体宿舍,和普通特警队员一起,同吃同住同训练,倾听队员们的心声,调研特警基础业务,掌握特警基本技能。

  训练场上和年轻队员一样,比赛场上虽然不能亲自上阵,但他身上那股不服输的拼劲和韧劲,一直影响着身边的年轻特警们。在2012年、2013年公安部组织的“红蓝对抗”和中部四省公安特警五项比武活动中,庞新社都作为郑州市公安局特警支队的领队参加比武。“除了做好各种后勤保障外,为了保证参加射击的运动员们能休息好,他晚上帮助队员们擦枪、验枪、整理装备,一声不吭!”郑州市特警支队宣传科副科长康三军说。

  他像一台设置好的工作机器

  “他就像一台‘设置’好工作模式的机器。”说起对庞新社最深刻的印象,特警支队一大队大队长弋宏俊打了个形象的比喻,“自动运转,整天就是想工作、干工作、研究工作,下了班跟他侃大山,他还是老侃工作,整一个‘工作狂’。”

  在特警支队,庞新社负责全市交管巡防和特警勤务工作。平时,只要没有其他勤务,他就会随着武装巡逻特警上街巡逻。庞新社认为,坐在办公室里根本掌握不了实际情况,要想让街面布警更科学、巡逻防控更有效果、打击犯罪更精准,就必须实地察看。凡庞新社值班时,只要电台里有特警巡组参与处置的“双抢”警情,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庞新社都会赶到现场,指导警情处置。

  跟庞新社一起巡逻过的特警都知道,庞新社有三样必带装备——郑州城区地图、红色圆珠笔、放大镜。每次巡逻,庞新社都会对照着地图研究路线和盘查卡点的设置是否科学,与就近分局巡警以及交警巡组协同配合是否顺畅,边看边用红笔在上面作标注,一张地图被他画得密密麻麻,看不清时就用放大镜看,往往一个月下来要换两三张地图。

  为了摸清全市大小道路、各警种卡点设置、各城区分局辖区划分等情况,庞新社带领支队办公室、巡防办同志,白天开着车,一条路一条路地跑,一个点一个点地看,晚上在警力部署图上标注、修改。“那时候正值8月份,他带着我们每天顶烈日冒高温,走大街串小巷,跑环线查卡点,还到交警、分局等单位一个个去座谈,每天跑200多公里,人晒黑了,腿都跑肿了。”特警支队办公室主任耿继光说,不到3个星期的时间,庞新社便拿出了《郑州市公安局四级重特大突发案(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预案》及配套的警力部署图,对全市近千个卡点、执勤点和近万条巡逻路线进行了一一清晰标注,有力支撑了全市立体化“打防管控”体系建设。

  心里装着百姓和战友的“庞万能”

  作为出身贫寒的农家子弟,庞新社对群众有着深沉的爱;作为有着三十载军旅生涯的老兵,庞新社爱兵如子。正因为如此,庞新社还有个出名的外号“庞万能”,他就像一颗“万能螺丝钉”,时刻在帮助群众、关心战友。

  “那应该是11月份的一个晚上,天已经很冷,他到我们巡逻组跟车巡逻,途经中州大道与石化路交会处时他看到路边有两个十几岁的男孩,穿着很单薄,他二话没说就下车去问情况。”特警支队一大队民警王林说,经过了解才知道,这两个孩子是背着家人从外地到郑州的,花完了钱也迷了路,已经饿了一天,正流浪街头。庞新社立马带两个孩子去吃了顿饱饭,又给他们一人找了一件棉衣穿上,问清家庭住址后,打电话通知到了他们的父母。

  在支队里,无论谁家有事,只要他知道,肯定要去问问,能帮的就帮。特警支队队员马龙的妻子怀了双胞胎,因特殊情况,其中一胎儿不保,另一胎儿出现脑缺氧,急需大量医疗费。庞新社知道后,主动给马龙送去自己的积蓄,并在自己主管的特警一大队发起捐款活动。在他的感召下,捐款活动很快扩大到全支队,成功帮马龙凑够了医疗费。

  今年8月底,特警支队接到命令,要派出一支队伍去新疆执勤。庞新社得知一名特警队员因此无法给年迈多病的爷爷过生日后,悄悄买了礼物在老人生日当天送了过去,并带着老人去公园聊天散心。在遥远的新疆执勤的特警队员知道后,感动得泣不成声,给庞新社发了短信:“谢谢!你放心,我一定在这边完成好任务!”

  庞新社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咱当警察的,不把老百姓的事当回事,老百姓就不把咱当回事;带队伍的,不把民警的事放心上,队伍立马就像一盘散沙,啥工作也搞不好。”

  儿子眼中的榜样和真英雄

  庞新社的突然离去,犹如晴天霹雳,让他原本幸福的三口之家瞬间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对于丈夫的突然离去,妻子王秀英始终无法接受。她一直反复说:“你咋走得这么急啊,你整天都是忙忙忙,见你一面咋就这么难啊!你就是缺条胳膊少条腿回来,我养你,我养你到老行不行。新社,你不能一声不吭就走了啊……”

  庞新社太忙了。最忙的时候,他每周只回一两次家,每次都是下午5点回家匆匆吃个饭,担心家离单位太远怕耽误早上点名,晚上9点就又直接回单位住。在亲人眼中,与他一起下班吃饭、下楼散步,甚至连经常见面,都成了一个奢侈的愿望。

  “新社每次回家都能看出他的疲惫,菜还没有炒好就睡着了,他这人干活就是太认真了。我总劝他都快50岁的人了,别那么拼。我给他买了个新水杯,让他没事多喝点水,也注意下身体,他却老是忘了拿。本想这两天把水杯给他送去,把他的衣服拿回来洗洗,谁知他竟一声不吭地走了……”望着手中丈夫的照片,王秀英泪流满面。

  对家庭,庞新社心中有三个遗憾:一个是父亲去世时,因为在部队集训,他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一个是儿子出生时,他在长沙军校封闭学习,没能听到儿子第一声啼哭;还有一个是已经80多岁的老母亲在南阳老家由弟弟赡养,他多年没能好好陪陪老人家,尽尽孝心。“还有不到一个月,就是老母亲86岁的生日,他却带着永远的遗憾走了,家人至今没敢把消息告诉老人家。”庞新社的弟弟说。

  儿子庞博今年已经23岁,在他的印象中,爸爸是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在我小时候,他住部队,我很少能见到他。他到特警支队后又老住单位,我还是见不到他。今年9月我参军,刚刚结束3个月的封闭训练,有了假期,本想好好跟他说说话,谁知刚到家,他却又‘走了’……我心里憋了很多话想跟他说啊……”

  庞新社把家也当成了部队,按战士标准要求孩子,按部队作风处理家事,不许去单位看他,不许以他的名义求单位同事办事,不许在他开会时给他打电话,入警以来不开单位公车。王秀英给他送衣服、送药,也只能交到特警支队传达室,托值班特警给他送去。但得知老家村里要修路修桥改善乡亲们出行时,他不跟家里商量就把自己积攒的1.6万多元捐了出去。

  庞博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今年参军入伍的他已经深深地理解了爸爸和他的职业。“今年,我自己穿上军装后,才真正明白这身衣服的真正含义,才理解爸爸的忙碌与辛劳。当警察和当军人,都意味着奉献与牺牲,大家和小家,事业和家庭,必须有取舍,爸爸是对的,他永远是我的榜样,他是真英雄!”

[责任编辑: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