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很少外出,家就成为人最主要的活动场所,但是家里也是意外最高发的地方。本期平安课堂对在家容易出现的危险进行大曝光,希望通过真实案例能够起到提醒作用。

■防入室盗窃 在家需警惕

■防煤烟中毒 取暖需谨慎

■防家庭火灾 外出切记断电

■防意外伤害 电热水袋变“炸弹”

  案件回放▶▶▶

  冬季夜长昼短,居民入睡时间相应提早。对于一些不法分子来说,他们更喜欢用黑夜来掩盖那些见不得光的罪行。

  今年11月,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某小区一夜之间有3户人家被盗,涉案价值10余万元。警方经过现场勘查发现,3名住户家中财物被盗手法极其相似。案发时间大致在夜里24时至凌晨2时之间,此时夜深人静,嫌疑人撬窗入室时动作轻缓。有一户人家夜里听到了响声,但由于怕冷没有及时下床查看,次日一早才发现客厅内财物被洗劫一空。

  警方经过侦查,顺藤摸瓜锁定了4名嫌疑人。民警发现这伙嫌疑人作案后前往苏州销赃,正取道上海欲逃离。民警掌握这一情况时,嫌疑人已买好机票欲逃回重庆,距飞机起飞仅剩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情况紧急,办案民警迅速赶往上海浦东机场,同时请求上海警方协助,在起飞前一刻“拦下”飞机。为不打草惊蛇、引起乘客恐慌,警方以需要二次安检为由,将乘客引导下飞机,在安检通道将4名嫌疑人抓获。目前,4名犯罪嫌疑人均已被刑事拘留。

  案件分析▶▶▶

  伴随着元旦、春节渐行渐近的脚步,城镇街头也洋溢着越来越浓的年味。“两节”是人流、物流的高峰时期,犯罪分子也想趁机“捞一把”回家过年,因此,通常在这段时间里,入室盗窃、盗窃车内财物等侵财性案件呈上升趋势。

  冬季天气寒冷,居民晚上睡觉一般关着房门,不易听到门外的声响;即使听到一些动静,也不愿意在寒冷的深夜离开温暖的被窝,这在无形之中给犯罪分子提供了“便利”。犯罪分子通常在白天事先踩点后,趁夜大胆破窗而入,卷走屋内贵重物品,而后逃之夭夭。

  民警支招▶▶▶

  寒冷的冬季,更是犯罪分子猖獗的时候,对此市民要切实提高警惕。未雨绸缪胜过亡羊补牢,做好自身安全防范措施最为关键。

  年终岁尾,入室盗窃高发。市民要经常检查家中的防盗门窗,对不牢固的地方要及时维修或更换;市民要增强防范意识、注意提防,尽量不要在家中存放大量现金和贵重物品;晚上外出时可在家中亮盏灯,长时间外出时可在阳台上晾上衣服,使不法分子无法判断家中是否有人……

  一般情况下,盗贼会选择向离集中居住区远、低矮院墙、门窗未关牢的住家下手。他们通常利用树木、砖垛、秸秆堆等攀爬进院入室,或以钢管撬开铁窗条翻窗入室。所以,居民应尽量清除靠墙的砖垛、秸秆堆等“贼梯”,增加盗贼攀爬的难度。居住在出入口安装监控设施,让犯罪分子望而生畏。

  在安装防盗门、防盗窗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居民还可以安装报警设备,睡觉之前一定要认真检查门窗是否关好,安装了防护设施的要注意设防,确认无误后方可入睡。夜晚倘若听到可疑声响,一定要细心查看,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及时拨打110报警求助。

(江苏省南通市公安局 秦国峰)

  事故回放▶▶▶

  罗某夫妇带着2岁的女儿从父母家吃饭回来,见卧室炉火不旺,室内温度较低,担心孩子着凉,妻子便将一整桶煤块全部倒进了炉子里。没等火旺起来,困倦的罗某和妻子就带着女儿睡着了。第二天一早,罗某的妻弟过来敲门,好半天不见屋内动静,便立即拨打了报警电话。

  民警很快赶到现场,合力将门撞开,发现屋内有明显的煤烟味,罗某一家三口躺在床上一动不动。经医护人员检查确认,罗妻及女儿已因一氧化碳中毒死亡,罗某虽经抢救得以生还,但脑神经细胞受损,语言、行动及思维能力较之从前明显迟缓。

  事故分析▶▶▶

  生火取暖是新疆各族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冬季普遍采用的取暖方式。冬季生火产生煤烟的原因很多,烟囱排烟不畅、倒风等都有可能使室内聚集大量煤烟,从而导致人在睡梦中中毒甚至死亡。受害人一家就是因在小处上不注意而“大意失荆州”,酿成了悲剧。

  民警支招▶▶▶

  每年冬季使用煤炉前,应彻底清理烟囱,避免因烟灰堆积堵塞烟道,同时应认真检查煤炉、烟筒是否完好。

  家中生火取暖的居民在每天睡觉前,应认真检查煤炉中煤炭燃烧情况。同时,家中门窗尽量留有缝隙,可降低室内一氧化碳浓度,减轻煤烟对人体的伤害。要及时清理煤炉边放置的易燃物,以免炉火燃烧旺盛时火星迸溅引燃,发生火灾等意外事故。

  在有条件的家庭,可以安装煤烟报警器,当一氧化碳达到一定浓度时,报警器即会自动报警。煤烟报警器的报警声音不仅可以提醒正处于危险中的人,也可以向周围的人发出求救信号。

  社区民警也要加强冬季安全防范的宣传和检查工作,要逐家逐户检查烟道的通风情况;对烟筒、煤炉有破损情况的要及时进行回访;对出租房烟囱、烟道不合规定的,应取消房屋对外出租资格。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特克斯公安局城镇派出所 黑晓涛)

  事故回放▶▶▶

  前不久,家住江西省分宜县的张某外出买菜时,忘记拔掉洗衣机的插头,导致洗衣机着火。张某家中阳台燃起熊熊大火,威胁着整个小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最先发现火情的是张某的邻居李某。“我先是闻到一股焦臭味,出门一看,发现隔壁住户阳台的门窗着火,冒出滚滚浓烟。”李某急忙报警。

  接到报警后,分宜县公安局城西派出所值班民警到达现场,发现火势正猛,大量浓烟不断从张某家的窗户冒出。由于张某家阳台的门窗是木质框架,火焰正在加快燃烧阳台的门框,火势有蔓延之势。民警立即向消防部门请求支援,并疏散现场群众。随后,民警和消防官兵进入张某家中灭火,经过10多分钟的紧张战斗,将火扑灭。

  据房主张某介绍,当天早上7时,张某从洗衣机中取出洗好的衣服晾晒,没有拔下插头就外出买菜了。这台洗衣机已经用了五六年,老化损坏严重,平时有漏水、漏电现象。

  事故分析▶▶▶

  冬季,家庭火灾高发时期,主要原因是冬季天气干燥,市民用电量增多。一些家用电器或因使用过程中老化严重而存在安全隐患,这些都极易导致电线起火,引发家庭火灾。

  民警支招▶▶▶

  居民在使用完家用电器后一定要将电源插头拔下,家中无人时尽量将家中总电源开关关闭,以免发生意外。

  事故回放▶▶▶

  随着天气渐凉,家住安徽省芜湖市的孙阿姨胃痛的老毛病又犯了。孙阿姨以往使用普通热水袋时,曾因灌水不小心被烫伤过,对此心有余悸。女儿心疼母亲,便在路边小店花了15元钱买了一个电热水袋让母亲取暖。电热水袋直接插电就行,一次充电能使用4个小时左右,的确挺方便。谁知,就在孙阿姨放心大胆使用电热水袋时,不幸的一幕发生了——12月12日下午,孙阿姨像往常一样把电热水袋充好电,放在怀里,坐在门口躺椅上晒太阳。不到5分钟,电热水袋忽然爆裂……

  经医院检查,由于孙阿姨把电热水袋贴在胃部,与皮肤间仅隔一层内衣,孙阿姨的肚子和大腿被烫出了很多水泡,烫伤面积达到10%。

  事后,孙阿姨的女儿检查这只电热水袋发现,该产品既没有合格证,也没有质量认证证书。女儿十分后悔,由于自己疏忽大意买了“三无”产品,才导致这个后果。

  事故分析▶▶▶

简易的电热水袋在冬季备受人们青睐,然而,因使用不当或购买不慎,很容易发生意外。

  首先,电热水袋内含有导热性很强的胶状物质,充电后整体膨胀。电热水袋内物质飞溅出来的温度高达90℃以上,很容易将人烫伤。

  其次,市场上销售的电热水袋种类繁多,质量参差不齐。很多消费者缺乏产品安全意识,往往选购价格便宜的产品,安全风险极大。

  民警支招▶▶▶

  消费者在选购、使用时要注意电热水袋以下几点,谨防电热水袋成了“炸弹”。

  第一,要购买正规厂家生产的电热水袋,产品必须具有国家3C认证、产品合格证。选购时,要选择购买电热丝式结构的电热水袋。

  第二,充电时间不宜过长,应在指示灯熄灭后2分钟内终止充电,以延长其使用寿命。

  第三,不要带电使用,也不要让皮肤直接接触电热水袋,最好加上隔离套。

  第四,公安机关应联手工商、质量监督等部门对市场进行安全监管,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安徽省芜湖市公安局湾里派出所 吴梦竹)

  结语:冬季天气寒冷,人也容易慵懒,疏忽大意,这在无形之中给犯罪分子和意外的产生提供了“便利”。编辑再次提醒,在家里一定要留点心眼儿,一旦听到声响,要提高警惕。无论外出还是在家都要提高警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长安策划:策划/李镕良(中国长安网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