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平安使者

迪木拉提·吾甫尔:民族团结早已融入灵魂

2014-12-26 16:08:58 http://www.chinapeace.gov.cn/ 来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检察院网站 

  “你是西藏来的朋友吧?”“鄂温克族只有3万人!”……9月27日中午,北京国谊宾馆餐厅,刚刚拣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检察院机关党委副书记迪木拉提·吾甫尔就热情地与周围的代表打起招呼。他们都是国务院第六次表彰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代表,来自祖国各地,大江南北。

  迪木拉提的普通话说得很不错,如果单听声音不看长相,甚至很难猜到他是个维吾尔族汉子。迪木拉提告诉记者,因为受表彰的事,这几天他收到了很多不同民族朋友的祝贺,认为他是实至名归。“但是,我从没想过要获得这一荣誉。只有民族团结一家亲,我们才能更加进步,中国梦才能早日实现,这是我的态度、理想与信仰,早已融入了灵魂。”

  多民族大院里的深情厚谊

  “你家缺盐了,到我家拿。我家没有扫把了,到你家拿。”迪木拉提告诉记者,至今他都还记得小时候生活的那个多民族大院,虽然大家来自不同的民族,但相处得非常融洽,没有丝毫隔阂。彼时,因为工作忙,大家会互相帮着照看孩子,“我家经常有七八个小孩子,一起写作业,一起玩耍。我也常常被大人送到郭玉霞姥姥或何光珍姥爷等邻居家里,连吃带住。”郭玉霞和何光珍都是汉族人,“姥姥”、“姥爷”是大家对他们的尊称。

  窗外阳光和煦。迪木拉提带着几分眷恋,一边回忆老人们对邻居的关心与帮助,一边给记者看手机里老人们的照片。“但是,今年3月,姥爷去世了。”在姥爷去世前,迪木拉提每逢佳节和姥爷生日都会亲自登门,给姥爷送去最喜欢的礼品,为老人祝寿。在姥爷临终住院期间,迪木拉提经常守护在老人身边,陪他聊天。尽管这样,在得知姥爷去世的第一时间,迪木拉提还是非常难过。追悼会上,迪木拉提诵读了自己写的追悼词,用这种方式和姥爷告别。

  如今,当年的多民族大院早已拆迁,但邻里之间的深厚情谊仍在延续。“儿时的小伙伴依旧关系很好,谁家有困难也都要去帮助。”迪木拉提说,无论红白喜事,他的汉族朋友都不忘邀他赴宴,还请他担任证婚人或主持人。

  维族爸爸和他的汉族女儿

  如果不是去年的一次偶遇,同事们还不知道迪木拉提有个汉族女儿———李景春。“是女儿,不是养女或干女儿。”迪木拉提再三强调。

  2005年,经人介绍,在新疆大学读书的李景春成为迪木拉提儿子的汉语家教。那年寒假,家境贫寒的李景春想留在乌鲁木齐打工补贴家用,却没有地方住宿。迪木拉提和妻子得知情况后,主动让她到家里吃住,并为她配了一把家里的钥匙。后来,李景春写了2万多字的文章,述说自己和维族爸爸的点点滴滴。

  有一次,一位维族长者在迪木拉提家里看见了李景春,因而不愿留下来吃饭。为此,李景春非常伤心。后来,每次参加家庭聚会或朋友聚餐时,迪木拉提和妻子都会带上李景春,还专门向别人介绍说:“这是我们的女儿!”

  李景春也很爱这个维族爸爸。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后,她领到第一份工资就给迪木拉提买了一双高档皮鞋。迪木拉提舍不得穿,李景春说:“爸爸,你快穿上吧。这么多年,你把钱都给我花了,自己从来没穿过一双好皮鞋。”

  “我是维吾尔族,我的女儿是汉族,我还有很多其他民族的师长、朋友,大家感情和睦,就是一家人。”迪木拉提说。

  发自内心的民族团结情

  迪木拉提在任现职之前,曾在反贪、反渎等部门工作,是个典型的“老检察官”、老党员。

  特别的身份,决定了不一般的高度。在迪木拉提看来,大家平时所说的“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仅仅是民族团结的最基本要求,更高层次是“去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去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而最高层次则是“很自然地去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很自然地去做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

  在单位的“道德讲堂”上,迪木拉提做过“民族团结一家亲”专题讲座。在报刊杂志上,迪木拉提发表过题为“极端宗教是危害维吾尔民族发展进步的毒瘤”的文章。无论亲朋还是同事,只要他们出现了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言行,迪木拉提都会直言不讳地进行制止,直到对方心服口服。

  乌鲁木齐“4·30”暴恐案件发生后,11名维吾尔族大学生的联名信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看到他们呼吁维吾尔同胞勇敢地站出来,与极端思想作斗争,迪木拉提很感动也很赞同,他忍不住在网络上写下评论:凡是维护民族团结的人,不是善者就是智者;凡是破坏民族团结的人,不是愚人就是恶人。

  “我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珍惜民族团结。”迪木拉提说,他的父亲要求子女们不仅在家里要搞好团结,还要在大院里搞好邻里团结,在学校和各族同学搞好团结,在单位和各族同事搞好团结。

  迪木拉提的民族团结先进事迹被选入了新疆小学教育课本。自治区教育厅征求他的意见时,他建议新疆的民族团结宣传工作,把重点放在基层,“要从儿童抓起,决不能给‘三股势力’留下可乘之隙,只有这样才能筑牢根基。”

[责任编辑: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