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平安使者

赵花蕊:所有的较真都在办案上

2014-12-26 08:44:38 http://www.chinapeace.gov.cn/ 来源:检察日报 

   □大量办案经验的积累,让她自创了一套“网轴审查法”,用于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厘清复杂的民事法律关系。

  □赵花蕊一边仔细审查案卷,一边在本子上画上“一张网”和“一个轴”:“网”是法律关系网,上面包含了当事人和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或内在联系,而“轴”是时间轴,上面注明案件起因及发展到各个阶段的时间点。

  □“先看《抗诉申请书》就容易被申诉人的观点所影响,我们必须保持绝对中立的态度。”

  □为了锻炼自己的案件汇报能力,她每办一个案子都会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案情,再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观点。

  生活中的她是个随和爱笑的女孩,但是一提到案子,她就好像变了个人似的,自信而严谨。“大概是把所有的较真都放在办案上了吧。”提起这种差别,她笑着说。

  她是赵花蕊,武汉市检察院民行处助理检察员,2014年11月16日,她在首届全国民事行政检察业务竞赛中勇夺“全国民事行政检察业务能手”称号。

  摸索事半功倍的方法

  2009年底,华中师范大学民商法硕士毕业的赵花蕊以高分考入武汉市检察院,进入民行处工作。初来乍到,一起案件就激起了她内心的波澜。

  这是一起人身损害赔偿的案件,当事人因不满法院判决的赔偿金额到市检察院申诉。可还没等花蕊把案情了解清楚,当事人就撤诉了。花蕊一再究其原因,回答是不想再次陷入“诉累”。

  当事人的撤诉使赵花蕊触动很大:对于裁判已生效的民事、行政案件来说,申请抗诉往往被当事人视为“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而负责审查抗诉的民行检察官,也被当事人视为“最后的希望”。如此,民行检察官重任在肩,理应快速归还本该属于当事人的迟到的公正。

  可迟到的公正,该如何快速归还?带着这样一个问题,赵花蕊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工作5年来,她办理了超过200件申诉案件。大量办案经验的积累,让她自创了一套“网轴审查法”,用于在最短的时间内准确厘清复杂的民事法律关系。

  2012年5月,一起劳动争议案件被放在赵花蕊的案头,厚厚的几摞案卷“述说”了一个“纠结”的故事:申诉人姚松和被申诉人黄金公司于2009年因劳动纠纷闹上法庭。这起纠纷源于姚松10年前的一次不规范的工作调动,并同时牵扯到姚松原工作单位自行车二厂及其上级单位,现工作单位黄金公司及其上级单位共4家公司,“人物关系”可谓复杂。

  更令审查工作难上加难的是,该案截止到抗诉已经经过三个裁判机关:湖北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武昌区法院和武汉市中级法院。

  面对纷繁复杂的案件事实,赵花蕊没有“打乱仗”,她沉下心来细细思索:再复杂的案件也无非两块,一个实体一个程序,如果将这两块理清了,案件也就明朗了。既然此案实体方面让人摸不着头绪,那就从简单的下手,先审查程序。

  赵花蕊冷静的分析给该案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在该案的二审程序中,黄金公司提出上诉的时间超出法定期限,二审法院未经审查即受理,违反了法定程序。

  法院程序违法,检察院理应抗诉,赵花蕊甚至都不需要再去理会复杂的实体关系。处里的同事都夸赵花蕊审案子认真细致,她却暗暗感觉,方法对了,果然就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专治疑难杂案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赵花蕊带着她那股较真劲,又办理了近50件案子。每办完一起案件她都回头思索、提炼,“网轴审查法”就这样逐渐发展起来。

  2012年12月,中国元通汽车贸易服务有限公司向武汉市检察院递交《抗诉申请书》,要求对口区法院、武汉市中院所办理的7个债务纠纷案件实行法律监督。该案案情复杂,不仅涉及7起民事诉讼,共计1000多万元的债务纠纷,案卷中更是堆砌着大量股权转让、财务报表等资料。面对这个难啃的“硬骨头”,赵花蕊再次发挥了她沉着冷静、思路清晰的优势。

  那是几个不眠之夜,赵花蕊一边仔细审查案卷,一边在本子上画上“一张网”和“一个轴”:“网”是法律关系网,上面包含了当事人和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或内在联系,而“轴”是时间轴,上面注明案件起因及发展到各个阶段的时间点。

  通过这“一张网”和“一个轴”,赵花蕊准确勾勒出案件起因、发展和结果。很快,她与办案小组的同事齐心协力,完成了2万余字的《民事抗诉书》。

  此案办结,赵花蕊的“网轴审查法”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赞扬,她也笑了:“其实也没什么特别,就是一实体一程序,关系网是对事实的勾勒,是对实体的审查;而时间轴是对线索的梳理,是对程序的审查。”

  绝不先看申请书

  除了利用“网轴审查法”迅速审查案件,赵花蕊办案还有个特点,就是从不先看《抗诉申请书》。

  “先看《抗诉申请书》就容易被申诉人的观点所影响,我们必须保持绝对中立的态度。”赵花蕊说。

  2010年6月的一天,一名朱姓女子到市检察院又哭又闹。原来,她在与前夫离婚时,打了一场房屋确权的官司,经过法院数月审理,最终认定房屋归她所有,没想到前夫不服法院判决,跑到检察院申请抗诉了。

  朱女士表示,自己的前夫是武汉地区某银行行长,以前就多次吹嘘自己在检察院有不少“朋友”。朱女士担心,要是哪个检察官跟他很熟,会不会自己到手的房子又飞了?

  面对朱女士的哭诉,赵花蕊坚定地解释,自己会用专业的法律精神审理案件,既不会因为申诉人是银行行长而有所偏袒,也不会因为朱女士又哭又闹就同情心“作祟”。

  事实确如花蕊所说。办理此案时,赵花蕊按照自己的办案习惯,先把申诉人的《申请书》放一边,首先浏览法院的生效判决,保证自己尽量中立地了解案件事实。同时,她在倾听朱女士及其前夫的意见时,都提前列出提问提纲。“这样是为了让谈话内容一直围绕案件主线,以免当事人激动的情绪影响我对案件的判断。”赵花蕊说。

  正是这份“不近人情”的固执,让赵花蕊在办案过程中彰显了专业与公正。最终,当朱女士拿着《不提请抗诉通知书》再次找到赵花蕊时,她不好意思地笑了:“是我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

  专业与努力的强大力量

  “短短5年时间,小赵就用她的专业和努力,让我们看到她瘦小身材下的强大力量。现在她不仅是办案骨干,还是部门公认的民商法‘小专家’。”武汉市检察院民行处处长罗京越说。

  为了锻炼自己的案件汇报能力,她每办一个案子都会尝试用一句话概括案情,再用一句话总结自己的观点;如果有案件需要上检委会讨论,她晚上会在家中对着镜子练习脱稿汇报。她说,脱稿表明案件了然于胸,如此,表达才能清晰有力。

  正是这股较真劲儿让她迅速成长。2014年11月15日,赵花蕊5年来的努力得到了展示的机会。首届全国民事行政检察业务竞赛在北京开赛,比赛云集了来自33个单位的66名办案能手。赵花蕊始终保持着冷静沉着的心态,发挥稳定,尤其是在汇报和答辩环节表现出色,得到评委高度肯定。

  “这是一次脱胎换骨的磨炼。”赵花蕊形容。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集训地成了她的另一个家。没有周末,没有假期,一个书桌,一盏台灯,20余本专业书籍,五六个笔记本,再加上一个伏案的身影,这就是她狭小房间里的永恒画面。

  或许,这样的画面令人熟悉,因为它同样出现在花蕊每一个为案件加班的晚上。

[责任编辑:朱诗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