铊,一种并不常见的剧毒物质,却因“安徽一家六口中毒事件”再次进入公众视线。人们不禁要从心底里发问:这个“潘多拉魔盒”究竟离我们有多远?监管的“安全网”到底够不够结实?
12月22日,记者就此专门进行了采访调查。
浙江省对危化品严管紧盯
说起铊中毒,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便是:什么是铊?它常出现在哪里?
事实上,铊及其化合物是一种银灰色四角形结晶体。铊,易熔融,无味无臭,毒性强烈,通常被用于冶金、采矿、提炼等行业。铊化合物有数十种,常见的有硫酸铊、硝酸铊、醋酸铊、碳酸铊等,均为剧毒化合物。
不过,铊对于浙江百姓来说,还是很“遥远”的。“省内基本上是没有的。”省安监局表示,在2008年之前,全省危化品的报批都需经过他们这里,但他们并未受理过一起有关铊及其化合物的审批。而据他们了解,在2008年审批权限下放之后,也没有听说省内有哪家企业要使用铊及其化合物,“即使有,数量也肯定很少,而且在严格监管之下”。
“别说是剧毒化学品,就连普通的危化品都有严格的监管制度。”省安监局危化品安监处处长张晓东表示,对于危化品我国有着一套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涵盖生产、销售、运输、使用等多个方面。“比方说,剧毒化学品以及储存数量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其他危险化学品,应当在专用仓库内单独存放,并实行双人收发、双人保管制度。”
此外,对于危化品的使用也有着多重监管制度。“首先,企业想要使用这类危化品,就必须先取得经营许可证;其次,等到要购买了,还必须向公安机关申报,在核发购买证后,才能购买。”张晓东说,销售记录以及经办人的身份证明复印件、相关许可证件复印件或者证明文件的保存期限不得少于1年。
以氰化物为例,这种在电镀行业常见的工业原料,从生产许可报备、运输到最后的成品,每一个环节都在公安、安监、环保等部门的监管之下,“用了多少量都要进行复查”。
危化品打哪来去向哪里“门儿清”
“任何一种危化品,哪怕只有一克,它的流向都要有严格备案,去哪里、用来做什么,一查便知。”张晓东说,省安监局对危化品的管理实行流向登记及身份制度,以确保危化品不流入市场,保障公众安全。“当然,哪怕是私下对它们的转让和出借,也都是不允许的。”
在此基础上,我省安监部门还推出了“一书一签制”。“也就是说,每一种危化品在出厂之时,都配有一份该产品的安全技术说明书。”张晓东说,这份说明书包括危化品特性、应急预案、抢险方式等16项内容,分发对象涵盖危化品运输车押运员等所有从业人员。“这一培训措施,同样也能对从业人员自身进行保护。”
从2014年起,安监部门除了要求企业落实危化品的管理制度外,还额外布置了一项任务:要求每一名从业人员都要背得出这份说明书,“这样做,就是为了确保能在第一时间对危险品进行处置”。
网上卖家卖铊认钱不认人
铊及其化合物等剧毒化学品,是国家明令控制生产和销售、运输的产品,对其销售经营是需要经过相关部门审批的,没有获得许可,严禁从事销售经营。但是,记者发现,网络上这些危化品的买卖竟大开“绿灯”。
通过网络搜索引擎,记者轻松搜索到了数十家硝酸铊的卖家。而在一些专业化工类网站里,出售硝酸铊的厂家就更多了,出售规格也从10克到5公斤不等。
有的卖家直接将联系方式留在页面上,有的则需要注册加入会员才能看到。而通过这些网站,买家不仅可以直接和卖家取得联系,而且还能一目了然地了解到硝酸铊的浓度含量、价格、规格等“商业信息”。
随后,记者与昆明某化工公司取得联系,一名自称是冯经理的人告诉记者,他们销售的硝酸铊是每公斤3000元,只需将货款打入公司账号就行,并承诺当天就可发货,“但不提供发票”。
冯经理表示,如果数量多的话,价格还可以商量。“我们这里有5公斤桶装的,每公斤算你2800元。”说话间,对方还透露说,除了硝酸铊,他们还提供硫酸铊、醋酸铊等相关化工产品,“浓度都是99.9%的,一起买更便宜”。而当记者追问是否提供相关证明时,对方表示不需要。
而云南某化工企业则表示,如果大批量订购,还可以根据记者的需要进行加工再处理,“钱到就发货,我们的生意都是这样做的”。
“这样的行为是违法的。”张晓东明确说,根据我国法律规定,个人不得购买剧毒化学品(属于剧毒化学品的农药除外)和易制爆危险化学品。
针对这一现象,我省相关部门也已积极行动起来,扎紧“篱笆”。“以前,我们也遇到过有人利用邮寄的方式,来违法运输危险品的事例。”张晓东表示,他们与邮政、公安等部门建立了协助机制,除了要求快递企业落实开包检查制度并加强抽检以外,对发现的违法行为,立即交由公安部门进行查处。
·浙江杭州:“公益律师快线”正式开通
·浙江温州:物联网治安管控模式破解“三大难题”
·浙江杭州纪委公布作风建设民意调查情况
·浙江余姚:采取六大措施 助力平安建设
·浙江台州召开加快法治政府建设专家咨询会
·浙江舟山两级检察院开展“检察开放日”活动
·浙江舟山两级检察院开展“检察开放日”活动
·浙江宁波警方:揭秘“猎狐”背后三大“攻心计”
·浙江:“三顾网络”征到民意近七千条
·浙江高院:强化年终企业欠薪案审理
·全国人大代表视察天津浙江检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