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来稿选登

李应开:“最接地气”检察官坚守一线35年

2014-12-23 09:01:44 http://www.chinapeace.gov.cn/ 来源:云南长安网 

  “我这一生的工作中,可以没有惊天动地,但一定要脚踏实地,既然在这个岗位上,就要用心办好每一个案子。”一句简单的话语,他道出了自己对待工作的态度。

  他是一名普通却又不平凡的检察官。和其他检察官一样,凭着对检察工作的热爱和执著,他一次次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也就是这名普通的检察官,35个春秋一直奋战在反贪一线,从助检员到检察员再到高级检察官,手上查办的贪污、贿赂、偷税、抗税等线索及案件数百件,有判决的就已100余件,为国家挽回了一千多万元的经济损失,至今无一错案。

  他就是西山区人民检察院反贪局的李应开。

  “只要没退休 就要在一线”

  水烟筒不离手,短发平头,个子不高,略显消瘦,炯炯有神的眼睛,虽然常年在外的检察生涯使得他皮肤略显黝黑,反贪工作更是让他棱角分明。还有两个月不到的时间,正式退休的李应开就要离开检察院了。“舍不得这份工作。”李应开说,直到退休前的最后一分钟,只要有案子,都要坚守在一线。

  1979年,西山区人民检察院恢复建院,在艰苦的条件下,李应开和另外2名同事共3人组建了经济检察组,从此凭着对工作的执著和热情,将反贪工作开展起来。说起当时的工作环境,连李应开自己都觉得太辛苦。

  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不但没有退缩,反而破获一个又一个贪污案。“那时候没有电脑,做笔录只能一字一句地写,手都写麻是经常发生的事情。”李应开说,辛苦的不仅是做笔录,当时院里没有提供给检察官外出办案的公务用车,李应开就骑着自行车到处调查案子,就是在自行车上,他为国家追回了17000元经济损失,在当时的贪污案中,这已经算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办案果敢,雷厉风行,承受得住压力和困难,35年来,由于工作成绩显著,至今为止,李应开先后多次受到省、市、区表彰,并受到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国家税务总局、公安部的嘉奖,被评为优秀检察官、优秀侦查员、“双先”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面对这些殊荣,李应开说自己只是传承了老前辈的精神,和众多检察官一样,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工作。

  “最接地气的双语检察官”

  2009年的一天,一条线索摆放在他的办公桌上,是关于某低保站工作人员李某某冒领他人低保金的涉嫌贪污案件。

  面对成百上千低保户,划定受害对象范围就是一个难题。面对经费紧张、人员少、受害人分散等诸多困难,李应开靠“一张纸、一支笔、一张嘴、一双腿”进行侦查。因为白天大部分需要核实情况的人都不在家,所以他只有白天到民政、银行、街道办事处调取书证,晚上又穿梭于各个社区低保户家里。许多低保户对调查不理解,有的甚至打110报警,他只能耐心解释。终于,在他与全局干警的努力下,李某某贪污低保金案成功告破,并通过此案深挖出了此类贪污低保金案6件,涉案7人,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40余万元,用实际行动保护了弱势群体。因为此案,昆明市人民检察院下发了向西山区人民检察院反贪局学习、查处贪污低保金案件的通知。

  因为在工作和生活中朴实、亲切、和蔼,他被西山检察院干警赵洁平称为“最接地气的检察官”。

  李应开是团结本地人,通晓团结的彝族语和白族语,在年轻检察官们眼里,这位“双语检察官”参与到案件中,多次让语言不通的问题迎刃而解。

  去年,西山检察院侦查二科得到线索,西山区团结镇大河村某村小组长李某在村子老年公寓项目工程中贪污公款。到大河村找到李某后,他很快就交代了涉嫌犯罪的事实。不料,就在检察官们打算用警车押着李某前往看守所时,被一大群村民围住了。“老乡,听我说,让他们走,有什么事跟我说。”李应开的几句白族话,让堵车的村民安静了下来,经过交谈,几个钻进车底的人也爬了出来。本来危急的场面,被瞬间化解。

  “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

  人们常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而在反贪岗位上35年,面对形形色色的腐败分子,他毫不示弱,始终义正词严。“打铁先要自身硬,反贪自己先戒贪”是他一直以来对自己的要求。就算办到涉及自己亲戚的贪污案,李应开也从未想过找关系或者求情。

  也正因如此,“不唯情,只唯法;不唯上,只唯实;不唯利,只唯公”成了反贪局副局长李文彪对他的评价。虽然只有短短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就要退休了,但他依然奋战在反贪工作第一线。他把工作当做事业,不断把优良的东西传承给周边的人,赢得了院领导和全体干警的尊重。

  有着这样一个热心朴实的前辈,反贪局工作怎会不出彩?正如李应开的老科长将朴实、平凡但认真、忠于职守的工作态度传承给他,他也把这样的工作态度传承给新的一代。他是检察院新一辈的标杆,对年轻人和后来人起到了带头作用,将朴实敬业的精神一代代传承下来,是检察院永远的精神财富。

[责任编辑: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