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来稿选登

辽宁:“村规民约”让法治落地生根

2014-12-22 15:06:08 http://www.chinapeace.gov.cn/ 来源:辽宁长安网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依法治国的理念,怎样在综治工作中落实依法治国的大方针?加强基层法治建设尤为重要。1个多月来,记者深入辽宁省25个村庄,深深感受到近几年来“依法治国”给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带来的实实在在变化。

  “村规民约”让法治落地生根

  谈起“村规民约”,并不是新鲜事物,据记者了解,早在1982年的时候,村民自治就已经写入了《宪法》,随之也应运而生了各种各样的“村规民约”。但是,这些“村规民约”在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仅仅是一种“口号”。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依法治国的理念,尤其是在基层,在农村的治理中,单靠行政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这份“村规民约”,需要村民自治。因此,重拾“村规民约”,重构乡村道德、凝聚人心尤为重要。

  “村规民约”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是村民自治的重要方式与手段。它给村民自治带来了什么变化?两个月的采访,让记者深深懂得了村干部口中那句:“用好‘小村规’,乡村治理不再难。”

  在铁岭市银州区龙山乡七里村,记者看到了在法治社会里,“村规民约”向村民传递着正能量,成为乡村文明的另一种形态。七里村是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村民生活富裕了,脑袋也要跟着进步。如今这份被村民称为“村规本本”的“村规民约”是其最主要的载体。村里经济发展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变化、村民的价值观取向改变,都会首先反映在这个“村规本本”中。

  在沈阳市于洪区光辉街道开隆村,记者一次又一次感受到了农民红红火火的好日子,农业产业化引领农民走上现代农业之路,蓬勃的镇域经济发展让农民有了更多的致富门路,广大农民通过各种渠道真正富裕起来了,广大农民对建设幸福美好生活充满希望。

  红色的围墙、青砖白瓦的村屋、干净的街面,街道有路灯照明……在开原市八宝镇四家子村记者被眼前的场景所吸引。村民通过制定“村规民约”,靠自治让村里变了样,村民们不再乱倒垃圾;玩麻将赌钱的少了,参与健身娱乐的多了;家庭、邻里吵架的少了,助人为乐、热心公益事业的多了。

  村级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末梢神经,是治理体系的基础环节。如何治理好一个村,除了法律、行政手段外,还有一个就是“村规民约”。有了“村规民约”的规范,村民们才体会到遵守村规、遵守法律的重要性,才会在发生矛盾纠纷的时候,首先考虑和平处理,而不是大打出手,造成更大的矛盾与损失。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先修己身,才能形成良好家风,契合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

  看“村规民约”彰显正能量

  “村规民约”就是一个村的“小宪法”,许多“村规民约”已经沿用了一二十年,如今,老的“村规民约”在修订升级,环境保护、拆违治水、做文明村民……“润物细无声”般改变着村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在“村规民约”系列报道采访中,记者感受最深的就是“村规民约”彰显的正能量,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村治理的好,村民素质高,那都是“村规民约”的功劳。

  在农村,有一个词不得不提——“约定俗成”,很多“村规民约”就是很早以前村民口头上的约定,经过时间的长河就变成了“村规民约”,就像东港市北井子镇獐岛村的不让养狗的规定,起初就是村民为了致富口头约定的,为了顾及一些无子女或子女在外打工的老人的心,当时的约定是在旅游旺季养狗的农户要把狗送出岛,等过了旺季再牵回来。慢慢地,村民觉得不养狗也没什么,每年一次人狗“分别”也挺难受的,于是村民渐渐习惯了没有狗的生活,这个口头约定也就变成了写在村民规章制度中的一条。

  农村发展中,会有很多“村规民约“被提出,村民从不理解到理解,最后到接受,并不是说“村规民约”就“霸道”的存在着,而是经过时间的考验,这些“村规民约”的确为村民所用,对村民很受用。

  就像让村民学“弟子规”,这在普遍是小学文化、中学文化的村民看来,就是“多余”,村民会说:“挣钱的时间都不够,哪还有时间学这些。”可是这是村里的“规矩”,不学不行,于是,村民就每天看几页,村里的广播每天教几句,一年、两年……村民也习惯了,而且发现自己懂得了许多道理,村里孝敬老人的多了,偷抢的少了,这样的改变村民心里都有数,知道是因为什么,也就欣然接受了这条村规民约。

  采访中,很多村民告诉记者,“村规民约”是对于国家宪法的“补充”,就像辽阳肖夹河村制定的不准在农用地种植高科作物,国家宪法肯定没有这一条,但是“村规民约”可以提出来,村民也因此获益,不会因为谁家挡了谁家的太阳光而争得脸红脖子粗。

  这次系列报道采访中,记者走了5个村,坐下来细细的阅读每个村的“村规民约”,有时候读着读着就会笑出来,会抬头问:“这个也要写进去?”村书记就会微微一笑回答记者:“不写进去就不是规矩,村民不遵守了我也没办法,可是写进去了,不遵守就不行,等到时候他们尝到了甜头,就会接受的。”

  法治乡土情

  从辽东的抚顺到辽西的朝阳,历时一个月,记者走了清原、喀左、北票、凌源四县五个村庄。这一个月里,行程370公里,感受到了“村规民约”的力量,感受到依法治国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真实变化。

  采访中有很多难忘的场景,在清原的丁家街村,50多岁的村书记姜云仍然热衷调解,热炕头上,腿一盘,姜云面容和蔼,只要说起村里的事儿,她滔滔不绝,不知疲倦。在村民眼里,谁家有个家长里短的别扭,这种“原生态”、“本土化”的说教式调解比啥都管用,随着村干部与村民的磨合,村民与村民之间的磨合,村民之间的感情没有隔阂。“咱们东北人粗犷,豪爽,没那文绉绉的条条框框,你问我啥是‘村规民约’,我觉得就是对村民动真感情。”这是姜云对于“村规民约”的阐述。

  走出辽东上辽西,虽然都是东北,都是辽宁,但是文化还不一样,“村规民约”也是另一番情景。如果说给抚顺贴上“满族”标签的话,那么朝阳自然要贴上“实在”这个标签。朝阳这片热土,不仅造就了淳厚的酒文化,更造就了一门心思朝前干的务实精神。北票的羊肠沟村,喀左的山咀村,村容村貌的变化,村民腰包变鼓起来,绝非一朝一夕之间的变化,而是村民多少年来深耕细作,经营产业的结果。一条大凌河,孕育了朝阳300多万朝阳人民,大凌河沿岸的居民深知保护母亲河的重要性,在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布局的一部分时,整治大凌河已经初见成效,一座人富山水美的新朝阳展现在眼前。要问为啥变化这么大,只缘朝阳人将“爱家乡”这条“村规民约”用到实处、做到实处。

  在采访中,记者也在不断地思考、沉淀,采访各村的“村规民约”是表象,如何能够让“村规民约”更好地服务农村社会建设,与依法治村有机结合是值得思考的。

  与法律接轨,与百姓“对脾气”这才是“村规民约”的真正意义所在,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一书开篇就直言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特点,这种乡土气息传承了文化,厚重了历史,感染了人情。记者在采访中,在乡土中不断汲取知识,获得成长。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村规民约”不说再见。

  不是法律的法律

  “村规民约”系列报道结束了,一个多月来,记者走访了多个村庄,切身感受到“村规民约”的力量。

  “村规民约”不可小看,在移风易俗中的作用可见一斑。在辽宁省部分农村,大操大办的风气很浓,采访中,不少村民向记者诉苦。过去,谁家的红白喜事和生孩子都会向邻里们打招呼,办几桌酒席。而如今,不仅红白事和生孩子办席,只要有个由头就办几桌酒席。老人过生日、孩子升大学,甚至升初中、高中也办酒席。让人最无法容忍的是下猪羔子、下狗崽子也要张罗一番。实在找不到理由的也办酒席。邻居问因为啥办席?回答说,不因为啥,就是想办席。频频办席让村民们苦不堪言,而同时,大家彼此都在一个村里,不说是亲戚套亲戚,就是不沾亲也是抬头不见低头见,只要谁家办席,都不好意思不参加。参加酒席就意味着送礼。一百二百的,三百五百的,关系近些的就得上千元。不少家庭一年的收入几乎都搭在了送礼上。大操大办风让村民深受其害。但是正如一位村主任对记者所说,一个普通老百姓如果大操大办,你说怎么办?犯法吗?没犯。法律无法制裁这样的村民。但是大操大办确实是坑害老百姓的陋习,那么只能靠“村规民约”,用老百姓自己的承诺来约束老百姓,移风易俗,树立新风尚。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乡党委、乡政府、村党委、村委会在研究制定“村规民约”的时候,颇费心思。一位村党委书记对记者说,虽然“村规民约”是村民自己制定的约定,但是,也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村规民约”不能违法,否则就无法操作。因此,每个村在制定“村规民约”的时候,都很认真,大家共议,最后村民签字,予以认可。这样才能实施。

  在采访中,村民和村委会工作人员都希望对移风易俗的事情多宣传宣传。村民们说,人们难免有攀比之心。本村本乡有“村民公约”制止村民大操大办,可邻村邻乡却没有制定这些移风易俗的“村规民约”,结果邻村的村民张罗办席,你还不能不去,而自己却不能办席,心里感到很委屈。很多村民希望在全乡、全市、全省的范围里都将反对大操大办写入“村规民约”,并且能予以执行。这样才能彻底刹住陋习。

  记者感到,绝大部分的村民心怀的是正能量,因此,记者愿意呼吁省大范围的农村将移风易俗写入“村规民约”,用不是法律的法律彼此约束,彻底将大操大办的陋习抛进垃圾箱。

  (记者 栾岚 冯羽竹 石健 王大海)

[责任编辑:王鑫]
相关报道

·辽宁铁岭清河:司法建议关注校园安全
·辽宁辽河:司法建议为载体 服务油田生产
·辽宁盘锦:开展"警灯工程" 震慑违法犯罪
·辽宁检察院:部署援疆援藏工作
·辽宁立法工作向重视规范公权转变
·辽宁沈阳检察院:召开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会议

·辽宁沈阳检察院:召开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会议
·辽宁大连瓦房店警方:建设高清视频监控系统
·辽宁新民法院:法官归本位 监督做到位
·辽宁法院: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研讨班精神
·辽宁沈阳法院推行网络司法拍卖模式效果显著
·辽宁瓦房店:开展“法庭印象”微博直播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