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宁省大连东部的黄海海面,散落着一片大小岛屿。其中的獐子岛,闻名遐迩:这里天空湛蓝、白云悠悠,碧波荡漾、海鸥翔集;丰富优质的渔业资源,更让小岛有着“海底银行”“黄海明珠”之美誉。
坐落在岛上的獐子岛人民法庭,近年来案件调解率始终稳定在90%左右,所审案件连续10余年无改判、无发回重审、无上访。法庭先后多次被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评为优秀法庭;2013年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法院人民法庭工作先进集体。
骄人的成绩单记录了一批批法庭人的努力和付出,更与一个人密不可分。他,就是法庭现任庭长——王利。
“干不好,就卷铺盖卷儿回来”
时光倒回至2002年。
一场中层干部竞聘在长海县人民法院大法庭激烈展开。“干不好,不需要院党组免职,我自己卷铺盖卷儿回来!”
提起这句豪言壮语,长海法院分管法庭工作的副院长李永然至今记忆犹新:“那年,王利三十出头,血气方刚,豪情满怀!”
“当时说这话是有背景的”,王利对此进一步解释说,“一方面法庭工作条件比较艰苦;另一方面,当时獐子岛镇党委政府对法庭抱有较高期望,老百姓有迫切的法律需求。”
然而当王利踌躇满志地踏上獐子岛时,摆在眼前的现实还是超乎了想象:法庭没有固定办公场所;唯一一名驻守人员——书记员,在他上任的第一天便向他提交辞呈。
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工作,王利诚恳地请求这名书记员给他半年时间熟悉情况,“半年后如果不愿留下就立刻放他走”。
“后来这名书记员竟然陪我工作了5个年头,獐子岛法庭由我们两个人支撑了起来。”说起这段往事,王利满意的语气里有些心酸。
獐子岛法庭位于长海县獐子岛镇,下辖獐子和海洋两个乡镇,有人居住的岛屿共5个。为了便于岛民诉讼,王利和书记员长年背着国徽奔波于大小岛屿之间。只要条件允许,村委会、渔家、滩涂、海上都是办案场所;只要群众需要,渔船、货船等都是交通工具。
法庭距最远的海洋岛约17海里,每次办案需乘船近两个小时,这段水域,风大浪高、水深流急,危险随时随处可能发生。
2008年底,海洋岛有11个案件涉及农民工工资报酬给付需要及时处理。王利回忆说,当时海面西南风六七级,船身起伏猛烈,左右颠簸,船内物品在地上横冲直撞,所有人,包括船长在内无一例外地翻江倒海,吐得昏天黑地,“连掉在地上的手机都不敢去捡”。
还有一次,王利与书记员小闫到一个小岛处理一起相邻权纠纷,办完事返回獐子岛时,海上骤起七八级大风,阵风九级。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漂泊到达港口时,他们却发现满眼的避风渔船,抛锚系缆连成一片,船与船之间间隔一两米,靠不了岸。
无奈,二人相互连拽带拖,扒着剧烈摇晃的船舷,从这一艘翻到那一艘……好不容易爬到了与码头栓桩相系的头船,抬头一看,因为落潮,船头距离登陆台阶还很远。
“望着码头上不去,眼泪差点就要掉下来。”此情此景在小闫心中留下了深刻记忆。
他们脚蹬着后缆,手把着2米高的前缆,一点点往前挪。不到20米的绳缆,两人足足爬了半个小时。
在海岛工作,割舍亲情、耐受寂寞,是另一大考验。
多年后,妻子无意中对王利说:“掰掰指头算算,我们一年中在一起的时间加起来最多两三个月,最短不到30天。”
王利至今记得2006年的“五一”小长假:“那年,正当我欢天喜地地收拾行囊准备回家见媳妇时,村里有线报称,一个长期躲藏在外地的被执行人回来了。”
他立即带着书记员赶到被执行人家附近蹲守,一守就是半个月,结果与妻子的团聚泡了汤。
“做梦都想有个自己的办公场所”
登上獐子岛,几分钟的车程,就可以到达法庭。
法庭建在一个斜坡上,三层中式小楼,办公面积1027平方米。特别是位于底层的数字化大法庭,宽敞明亮,各种现代化设备一应俱全……
别看现在法庭这样“阔绰”,此前可没少“打游击”。
据介绍,法庭成立于1989年,在王利任庭长之前始终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工作人员一直住在镇政府招待所。
王利到任后,多次主动与獐子岛党委政府协调,最终于当年7月争取到镇政府办公楼东侧两间房子。但由于房屋地势低洼,夏季常常积水,他们不得不在水里为当事人开庭;晚上屋里蚊子肆虐,要在外边待到很晚才能回去就寝。
冬季没有取暖设备,有时房间温度降到零下10度左右。“夜里经常冻醒,我们就裹着被子盘坐在床上睡觉。”王利说,“早上起床,地面和脸盆里的水结成一层冰,很多当事人嫌冷不愿来这里开庭。”
2004年底,獐子岛法庭办公楼立项兴建。“得知这一消息后,我和书记员高兴得不得了,真是做梦都想有个自己的办公场所。”回忆起来,王利仍难掩内心的激动。
那段时间,他一边忙工程一边办案,忙起来个把月也回不上一次家。
楼房框架刚刚建好,他和书记员便不顾阴冷潮湿,迫不及待地住了进去。装修期间,为了购买廉价材料,王利乐此不疲地奔走于海岛和大连之间。用他自己的话说:“苦中有乐,感觉像装修自己的家一样。”
由于经费紧张,法庭周边配套设施和办公设备迟迟没有着落。王利四处奔走,到处求援,最终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筹集了20余万元资金。
记者了解到,一次王利到大连办事,得知中院正在更换法台、法椅,便把那套旧设备要了下来,拉到法庭。为了节省经费,他又购买了工具,和书记员一起动手,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将这套旧桌椅一件件组装起来。
“我们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家’。”王利欣慰地说,“新来的同事晚上住在法庭,有时候会觉得害怕,我就不会,我觉得就像睡在自己家里一样。”
“决不能让老百姓戳脊梁骨”
“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这几年既当过原告又当过被告的赵老伯,没少跟法庭打交道,说起对王利及法庭的印象,总是赞不绝口:“王利办事公道,案子交给他大家伙儿都放心。”
俗话说“头三脚难踢”。对于王利这个“外来户”来说,初到岛上开展工作时并不顺利。
他向记者讲述了一个离婚案。那是他上岛后审理的第二个案子,双方当事人剑拔弩张,有时走在路上就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
在第二次开庭结束后,恰好长海法院刑二庭三名同事来岛上办案,中午王利陪他们出去吃饭,刚坐下不久,女方当事人就气汹汹闯了进来,看了看,见王利不是在和男方当事人吃饭,便讪讪离去。
“岛上地小人少,稍有个不慎就可能栽跟头。”王利坦言。
在办理一起执行案件时,申请人一方三人来到当时法庭租用的招待所,在王利一再说明执行的标的额没有依据、需要提供相关证据证明后,三人离去。刚走不久书记员发现桌子下有一个信封,打开一看是3000元现金,王利马上让书记员和招待所服务员一起追出去,让其拿走。
事后不久,申请人便向县法院和人大领导反映王利收受钱物,消极执行。所幸,由于相关人员在场,事情很快澄清。
但这件事再次深深地触动了王利,他和书记员当即约法三章:“不动第一次心,不伸第一次手,不吃第一餐饭”;王利还暗自表下决心:“到离开獐子岛时要堂堂正正地走,决不让两个乡镇的老百姓戳自己的脊梁骨!”
其实,王利并不是没吃过当事人的饭。
那是一个特殊的离婚案。两位再婚19年的老人,因各自子女就老人赡养和将来财产归属问题引起争执,老人无力摆脱吵闹,选择离婚。
王利了解情况后,决定到当地开庭审理此案,并邀请老人的邻居及亲友到场旁听。开庭过程中,村领导、邻居都认为两位老人再婚多年来相处和睦、感情融洽,现今年事已高,更需互相照顾,指责双方儿女私心太重,不顾及老人感情。
良好的氛围、真诚的规劝给法庭调解做了良好的铺垫。经过近3个小时的庭审,两位老人最终决定排除子女的干扰,坚持共同生活。
时近中午12点,为了能使分居几个月的老人尽快共同生活,王利请求大爷把行李搬回原处,并共同与两位老人在其家中吃了大娘包的菜包子和烀地瓜。
“至今我历历在目。”王利说,“13年来,那是我吃当事人的唯一的一顿饭。”
王利是土生土长的渔家孩子,对渔民有着与生俱来的亲近感。
在与当地老百姓相处过程中,他把自己当做他们的一分子,把他们看做自己的长辈、朋友,从不拿官腔、摆架子,时间久了便和当地百姓处出了感情和信任,岛上的人家长里短愿意跟他唠,邻里纠纷愿意找他劝。
“渔民出海早,经常有人半夜三更来法庭找我,我从没因此厌烦过。” 王利告诉记者。
“法庭是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敢立潮头、勇为人先”,是海岛人的精神写照。
近年来,獐子和海洋两个乡镇对原有的乡镇企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由此也带来了大量的矛盾纠纷,甚至引发群体上访。
如何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王利的答案不是退却,而是冲向前线。
王利回忆,那段时间法庭一方面加强与当地党委政府的沟通联系,及时提供司法服务,协助党委政府制定和完善好改革配套措施;另一方面,主动接触纠纷当事人和上访群众,可以通过诉讼解决的,及时导入诉讼程序,依法予以解决,不适合诉讼解决的,协助党委政府做好工作,平衡好各方利益关系。
在支持改革的过程中,法庭共依法解决纠纷31件,其中涉及乡镇政府案件16件,涉案标的额2300余万元;平息群体上访事件3起;协助乡镇政府完善改革配套措施5项;理顺债权债务关系24宗。
法庭的有效工作,既保障了改革的顺利进行,又维护了改革利益各方的合法权益。改革后的獐子、海洋两个乡镇经济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年产值30多亿元,GDP总量和财政收入占到全县的一半以上。两个乡镇的群众也因改革获得了丰厚红利,每年受益过亿元。
“我们对法庭的工作很满意,对王利本人很满意。”獐子岛镇党委书记石敬信说,“法庭与镇党委政府关系融洽,配合默契,我们把法庭当成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王利特别注重调解和诉前化解纠纷,近年来獐子岛法庭案件调解率始终稳定在90%左右,平均每年诉讼案件约70件,而在诉前解决的纠纷却达300余件。
他将调解工作延伸至社区、村屯,在5个岛分别设立了联系点,并吸纳老渔民、村干部和社区人员参与其中。
“我给自己提出一个口号,叫‘小岛无诉讼,大岛少纠纷’。”王利说,“2014年度辖区大耗岛和褡裢岛无诉讼案件,小耗岛仅1件诉讼案件,诉讼案件呈逐年递减的良好态势。”
采访结束的当天上午,为了避免船车转接的麻烦,记者购买了獐子岛直航大连的船票。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下午离岛时,海面刮起六七级大风。一出港口,船体便剧烈颠簸。不一会记者便头痛恶心,不敢说话,也不敢睁眼。好在大约30分钟后,风小了下来,要不,真不知道会不会像王利说的那样,也来个翻江倒海。
恰好当天是记者生日,记者给自己许了个愿,也默默地给王利等长年战风斗浪的正义使者们许下一个愿:好人一生平安!(骆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