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谈法治

法治中国需要众人拾柴

2014-12-19 09:08:23 http://www.chinapeace.gov.cn/ 来源:人民日报 

改革现场离不开身体力行

田飞龙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在当前司法权威不高的情况下,“邹碧华现象”或许提供了中国司法权威成长的一条新路径,即:不以官阶和法律强制赋权,而以法官身体力行的典范行为提升司法权威和公众认同度。

  “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关系的描述,不仅勾画了推进法治与德治的蓝图,更对法律人提出了必须具备的法律与道德的双重素养。中国法治的深度推进、规范发展,必然要求有自身的榜样和典范作为职业精神的肉身承载,这是邹法官的职业天命,也是司法权威成长的一般规律。职业权威并非直接来自法律规定,而是来自担纲这一职业的自觉主体的典范行为。正是在具体司法和司法改革上的价值取向和实际成就,邹法官赢得了法律界的尊敬。他的身后哀荣,决定了“邹碧华现象”不会一骑绝尘,而是响应者众。

  司法改革是一个职业的集体事业,需要牺牲奉献、典范个体与公众认同。作为后发法治国家,中国司法一直在为提升权威与地位积极努力。这些年来,司法界一直在寻求一种复杂的“赋权”安排:第一,体制赋权,即通过穷尽体制性司法资源以盘活“存量”,获取自上而下的司改空间,以扩大“增量”,新一轮司改也命意于此;第二,文化赋权,即通过法治观念的继续启蒙,改变法官在政治与社会文化中的处境和地位。一些法官主动进行法律译介和写作,彰显此意;第三,魅力型人格赋权,即通过法官典范的树立赢得自下而上的公众认可。邹法官几乎在上述任何一个层面均有不凡表现,因而积极稳健地推进了司法权威成长。

  中国司改,也有着改革之艰难,接续的是中国百余年探索现代治理模式的宏观政治使命。“邹碧华现象”也是对所有改革领域的隐喻和启发。在一个新的治理时代到来之际,尤其需要无数“操盘手”身体力行地奋斗在改革现场,竖起新一轮治理改革和时代精神移转的风向标。

  (作者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研院院长助理,法学博士)

[责任编辑:王春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