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庄严承诺,将为贫困农民工提供最优质的法律服务;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庄严承诺,将为贫困青少年撑起一片法治的蓝天……”12月12日晚,在省司法行政法治宣传教育特别节目的录制现场,随着6家律师事务所的代表接过沉甸甸的牌匾并作出庄严承诺,省律师协会贫困老年人公益法律服务中心、贫困残疾人公益法律服务中心、贫困青少年公益法律服务中心、贫困少数民族公益法律服务中心等6个公益法律服务中心在6家律师事务所正式挂牌成立,一场公益法律服务“爱的接力”在红土高原铺展开来。
贫弱群体急需法律服务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保障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法律帮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决不允许让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省委九届九次全会要求,“必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我省目前有661万贫困人口、1564万少数民族群众、288万残疾人、384万老年人、662万农民工、2254万妇女和1200万青少年。在社会贫困弱势群众中,由于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不强,当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不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权或不知道如何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的情况仍然存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引发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一方面,最急需、最急迫的要解决贫困弱势群体“知法难、用法难”的法律服务需求;另一方面,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法律服务资源的有限:全省7000余名律师近70%集中在昆明和州(市)所在地。目前,在全省范围内,只有3名律师的县有15个,只有2名律师的县有14个,还有8个县全县只有1名律师。法律服务队伍分布不均衡,欠发达地区法律服务人才和经费不足严重制约了法治云南建设的进程。
6大中心解贫弱群体难题
为让法治的阳光洒遍红土高原每一寸土地,温暖每一颗心灵,今年10月,省司法厅提出了针对6类弱势群体组建公益法律服务中心的构想。很快,云南刘胡乐律师事务所、云南建广律师事务所、北京大成(昆明)律师事务所、北京德恒(昆明)律师事务所、云南八谦律师事务所、云南天外天律师事务所等6家律师事务所主动报名,志愿投身到贫困弱势群体的公益法律服务中去。11月,省司法厅、省律师协会开展了省律师协会贫困少数民族、贫困老年人、贫困妇女儿童、贫困青少年、贫困残疾人、贫困农民工6个公益法律服务中心组建工作,6家律师事务所对应开展工作,覆盖全省贫困弱势群体的公益法律服务体系开始建立。
“通过组建6个公益法律服务中心,针对6类贫困弱势群众法律知识匮乏、法律意识淡薄和‘知法难、用法难’、‘请律师难、打官司难’等‘法律贫困’和法律服务需求问题,开展法律咨询和宣传,社会矛盾纠纷调处、信访积案化解,法律援助等公益法律服务活动,紧扣法律服务惠民生、法律服务办实事、法律服务助发展,有利于整合资源,形成连片式的公益法律服务体系;有利于优势互补,形成辐射法律服务、法制宣传、法律援助、人民调解的工作格局;有利于实现多赢,形成律所得到发展、律师得到认同、群众得到实惠的良好局面和社会效果。”省律师协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服务触角延伸至各个角落
记者了解到,6个公益法律服务中心在6家律师事务所挂牌成立的同时,还将在全省16个州市设立90个公益法律服务工作站,在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少数民数自治县和执业律师2人以下的县设立工作室,真正把公益法律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云岭大地各个角落和群众中去。从此以后,那些因家庭贫困、亲情缺失而误入歧途的青少年们,那些求助无门、孤独无助的农民工兄弟们,那些生活在法律服务基础差、服务力量薄弱的少数民族群众们,再也不用担心因为没钱而得不到法律的帮助。
为确保中心和工作站公益法律服务活动顺利开展,司法行政机关和律师行业共同建立了经费保障机制。组建公益法律服务中心的6家律师事务所各出资100万元,各工作站出资5万元,省律师协会出资450万元,共汇集1500万元专门用于开展公益法律服务,并提供所需的办公场所和人力、物力支持。“办案经费主要向基层一线倾斜,所有经费不得用于行政管理等其它用途,而是将全部用于6类贫困弱势群众的法律需求,用于律师办理公益法律服务案件。中心及工作站(室)办案经费使用管理及办案补贴标准,按照云南省法律援助基金会制定的相关规定执行。”省律师协会相关负责人说。( 郑玉明陈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