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安网 > 地方动态> 北京

北京朝阳法院三级调研助力法官专业化

2014-12-15 09:15:29 http://www.chinapeace.gov.cn/ 来源:法制日报 

  没有行为能力的当事人,监护人应该如何确定?执行公务过程中被人打伤,可否同时主张侵权和工伤损害赔偿?

  一份集结1000个民事审判常见及难点问题的“人民法庭实务问答”,成为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民事法官的“宝典”。实务问答中的问题涵盖婚姻家庭、侵权、合同等几乎所有类型的民事纠纷,绝大多数直接来自审判实践。

  “实务问答的诞生归功于朝阳法院民事审判领域推出的三级调研机制。”朝阳法院亚运村法庭庭长、同时担任院民事审判核心调研组成员的俞里江告诉《法制日报》记者。

  所谓三级调研机制,即打破庭室界限,从全院民事审判队伍中挑选审判经验丰富或调研能力突出的干警,组成核心调研组、骨干调研组和庭室调研组,搭建三级调研体系,围绕民事审判热点难点问题展开研究,并将调研成果及时转化为能够指导审判实践的规范、制度、提示等。

  “三级调研机制的首要目标,就是帮助一线法官解决审判实践中的难题,解开他们心里的‘疙瘩’。”俞里江说。

  像很多年轻法官一样,刚刚当法官两年的孙铭溪最头疼的不是加班的辛苦,而是遇到许多疑难问题不知如何下判,繁重的审判任务又让他难以挤出专门时间深入研究某一个问题。久而久之,部分年轻法官对一线审判存在畏难心理。目前,朝阳法院35岁以下的一线青年法官已占全部一线法官的逾六成。实务问答消除了年轻法官的“心腹大患”,让他们办起案件来更加有底气。

  记者了解到,编写实务问答对于调研组来说,可谓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各个庭室结合自己审理的案件类型,分别汇总问题,草拟答案。按照要求,此次调研完全抛开纯理论问题,用问答方式写出遇到哪种情况应该如何处理,给出肯定的结论。

  据了解,“宝典”出台后,朝阳法院民事办案效率明显提升。今年前8个月,民事审判结案数同比上升8.3%,且院内不同法官对同类案件裁判尺度不一的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改善。

  三级调研机制运行至今,其成果已远非一个“实务问答”。俞里江介绍说,三级调研机制将以前散兵游勇式的调研变成集团作战,通过核心调研组的规划指导,骨干调研组的优势力量集结,庭室调研组的全面铺开,提升了调研效能,也让参与其中的青年法官有了实实在在的提高。

  在朝阳法院第十七届法官讲坛上,80后法官周维琦《关于保障小额诉讼程序当事人诉权的思考》的调研,得到与会专家一致肯定。周维琦不仅是核心调研组成员,还是5个二级调研组中一个组的负责人,带领组内来自各个庭室的优秀调研人才,按照核心调研组确定的方向,开展具体调研。

  对于周维琦来说,结合审判实践开展调研工作,已经成为一种职业习惯,并在审判工作中通过调研总结出一套“四分调解法”,即对案件“分难易、分对象、分时机、分环境”,综合确定不同的调解地点、不同的调解方法,以追求最佳的调解效果。靠着这套调解法,2008年至今,周维琦办理案件的调解率始终都在70%左右。2010年至2013年,一审服判息诉率保持在80%以上。周维琦说,调研可以督促法官思考,让法官对法条的理解更加深入,思维更加缜密,办案更加严谨。

  王阳是朝阳法院民一庭年轻法官,加入到庭室调研组后,经常参加庭内审情会商。会上,法官们会将审判中遇到的问题一一拿出来集体讨论,然后统一认识,得出结论。对于一个独立审案不到两年的“新人”来说,这样的讨论,激发了他思考和总结的兴趣。虽然审案时间不长,王阳不仅成为庭内的结案状元,且发出的司法建议份份有分量。

  据了解,三级调研机制推行以来,朝阳法院民事法官已经完成调研成果78份,其中许多转化为制度规范。去年,该院完成的关于人民法庭建设的系统调研,曾得到最高人民法院认可,最高法起草加强人民法庭建设的意见时,专门邀请该院核心调研组成员参加。

  (记者 黄洁)

[责任编辑:闵玥]
相关报道

·北京公安局举行首届警探长执法资格考试
·北京警方劝返两名外逃犯罪嫌疑人
·北京:召开京津沪渝刑事执行检察工作研讨会
·北京东城干部调训班“法治课堂”搬进法庭
·北京女网警微博上走红心慌慌 普及网安知识
·北京:研究办理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法等事项

·北京:研究办理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法等事项
·北京丰台公安10天将走访6万户家庭
·北京顺义:三项措施加强部队周边环境治理
·北京公安局召开直属派出所成立百日工作经验交流会
·北京昌平:召开“失信被执行人工作新闻会”
·北京海淀成立未成年人案件预审中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