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治“六难三案”过程中,北京通州法院针对群众对诉讼服务工作的需求,创新三项服务措施,解决群众“事难办”问题:
一是制定发放免费法律咨询名录,解决群众实体问题咨询难问题。该院在诉讼服务工作中统计发现,诉讼群众提出的各类实体问题占咨询问题总和的60%以上,但居中裁判的位置决定法院在诉讼服务过程中,不能对群众提出的实体问题进行解答。为彻底解决诉讼群众的法律困惑,该院积极与辖区内公证处、劳动仲裁委员会等专业性较强及司法局等设有免费法律咨询部门的机关、单位进行沟通、座谈,促使上述单位对咨询内容涉及本领域的群众进行接洽。同时为诉讼群众印制并发放通州区内设有免费法律咨询的单位名称、地址和电话,对诉讼群众的咨询途径进行明确指引,从根本上解决诉讼群众的实际困难。
二是制作诉讼文书填写模板,解决群众诉讼材料撰写完善难问题。因案件种类、诉讼阶段的不同,法院所涉及的各类诉讼材料多达几十种。有的案件在立案阶段需提供多份不同诉讼材料,对于文化水平较低或缺乏诉讼经验的群众而言,无疑增加了他们办理诉讼事宜的难度。许多诉讼群众因不能准确理解并填写诉讼材料中的必要内容,多次书写仍不符合法律要求,导致其产生法院立案环节“为难人”的错误认识。该院针对这类突出问题,组织走访北京银行、北京工商银行等金融服务行业,参考借鉴该行业业务申请材料模板,打破传统诉讼材料模板样式,就立案环节常用的民事起诉状、财产保全申请书、申请执行书等十余种诉讼材料重新制作模板样式,着重对需当事人填写的内容逐一作解释说明,不但对注意事项作提示提醒,还对所涉及的法律名词、法律知识作简要介绍,填写要求一目了然,便于掌握。同时将各类诉讼文书模板放置在便民服务台显著位置并指定专人指导,有效减轻了当事人诉讼文书书写负担。
三是建立立体化诉讼服务平台,解决群众法院操作规程了解难问题。实践中,在诉讼具体操作规程上,不同法院有不同的规定,群众仅靠获取通常的诉讼法律知识,还不足以满足其参与诉讼的需要。很多群众限于时间、距离等因素,到法院进行现场咨询存在很大困难,很多群众为获取一些基本的诉讼流程多次往返法院。为缩短诉讼群众的时间成本,为其提供更加便捷的诉讼服务,该院将互联网站、微博等网络平台与现有的电话咨询、现场咨询相结合,在该院官方网站及官方微博设立诉讼服务栏目,定期发布常用的诉讼常识并解答群众疑问。在现场咨询、电话咨询中及时宣传推荐网络平台,并根据现场咨询情况定期对网络平台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同时,印制纸质版的诉讼常识问题向来院的诉讼群众发放,形成三位一体,互相补充、互相关联的多元化立体诉讼服务平台,确保诉讼群众掌握权威和专业的答复,节约其诉讼成本,切实为诉讼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诉讼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