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每次新学期开学领到新书时,总是迫不及待地挨本翻个遍,还不时地将脸颊埋在书里,闻着那沁人心脾的油墨香味,深深陶醉其中。是的,书香伴我成长,让我在书籍海洋里尽情遨游,汲取知识,增长才干,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如今,参加工作多年,读书仍是我无法舍弃的爱好,仿佛永恒的心灵之约,书籍见证了我的全部心路历程。当我感到知识欠缺时,我会如饥似渴地捧起书本,秉烛夜读,尽快丰满自己的羽翼;当我遭受挫折心情低沉时,书籍是陪我一起战胜困难,重新树立自信的良朋好友;当我取得成功满怀骄傲时,书籍帮我及时戒除浮躁情绪,回归内心的宁静和执著;当我偶尔迷惘模糊人生方向时,书籍又象点点星光、盏盏灯塔指明我前行的道路。
读书之益在于广闻实用。古人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虽然带点低俗意味,但还是很形象地道出了读书的学以致用价值。人在成长过程中,要不断了解和把握其所处的社会及自然环境,在适应环境的基础上,才能谋求个人发展。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更是从人类发展长河角度指出了读书的重要性。我们的整个小学和中学读书过程,使我们掌握了交流所需要的基本语言及各种基础知识,开启了我们懵懂的心灵之窗,透过这扇窗户,我们可以初步自主地认识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而大学的读书生涯,则又让我们掌握了初步的专业技能,为走上社会,独立工作、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基本的知识储备。当今社会,新型传播手段不断出现,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尤其是网络的迅猛发展,更是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读书的内涵也得到了丰富,我们所读的书不仅是纸质的书,还包括电子书籍。但不管如何,书籍以其内容深入、系统性强、准确度高等特点,读书仍是我们增长见闻、获取知识、培养才干的重要方式。
读书之乐在于陶冶性情。人们生存所需要的技能,发展所需要的知识补充,某种意义上有个相对的饱和度。当事业比较稳定,工作所需的知识比较丰富、技能比较娴熟时,特别是进入老年以后,读书的实用性就显得不是非常迫切或者不那么重要。但就人的自我完善、自我修炼来讲,从出生到终老,并没有一个可以停下来的阶段。我们的思想境界始终需要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德行始终需要进一步修炼,我们的情操始终需要进一步陶冶,否则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读书可以帮助我们不断增长洞察力、感悟力,保持思想的敏锐性、情感的丰富性,始终做一个心理健康、阳光而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如此则闲暇之时,一书在手,物我两忘,神游其中,其乐无穷也。
读书之功在于持之以恒。每一本好书,都会不同程度地对自己有所裨益。但若要保持自己不断进步,则必须持续地读书。“吾生也生涯,而知也无涯”,学无止境,贵在有恒心,功在不间断。古往今来,天资聪颖因不坚持读书而最终流于平常,曾经才华横溢因自负停止积累而致江郎才尽的事例不可胜数。“问渠哪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只有持之以恒读书,才能保持思想源头不枯竭,精神状态不懈怠,思维能力不减退。
读书之法在于善于选择。书海浩瀚,人穷其一生也不可能尽读。所以,读书首先就面临一个选择问题。善读书的人,总会能选择最有价值的书来读;不善读书的人,看上去求知若渴、苦读不倦,最终却是一团乱麻,走不出狭隘的圈圈。所以,读书一定选择好书来读。那些久经时间洗礼,被普遍公认的经典之作,应当读;当今各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的书应当读;公认的权威人士推荐的书应当读。但是人们之间既有共性,更具有个性,每个生命都是如此与众不同,所以最终还是需要自己养成识别好书的能力,这样才能不断地发现好书,读到好书,而且是最适合自己需要的好书。
读书之明在于懂得鉴别。前人说“尽信书不如不读书”,这句话深刻地指出读书的同时不能盲目迷信书中所说,要有自己的鉴别能力,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读书过程中懂得鉴别才是明智的读书,而鉴别能力的养成需要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开明的心态和自我否定的精神。我们刚开始读书时,可能觉得书中内容都很好,全盘接受了,随着阅读量的加大,就会发现在相同问题上可能存在不同观点,或者受其他内容的启发反过来对原先接受的思想观点产生质疑,这就是很好的引发思考和取舍的机会。开明的心态就是最初相信的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必要时要勇于否定自我,做到从善如流。而保守的心态往往是先入为主,接受一种观点后就很难再改变认识,拒绝接受新思想新观点,这样就容易固步自封,陷入偏见的泥淖。
读书之本在于自身建设。人生的终极目标在于实现自我价值,不是为读书而读书。因此,我们始终要将读书作为增强自身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来看待。人们常说的书呆子,除了含有书生气遇事不会变通和灵活处理外,也指只知读书,将读书与自身建设割裂开来,成了死读书、读死书的人,这是很可悲的。善于读书的人会越读书越睿智起来,而不是钻进故纸堆变得日益迂腐和教条。将书中所学对照社会实践来检验,用以指导自己的行动方向,同时也要通过实践反过来发现书中的不足。将书籍内容与鲜活的现实连接起来,是避免读死书的重要方法。
最后,我们还要明白,人除了学生时代以读书为主要任务外,参加工作后,读书在时间分配上就处于“业余”状态和阶段性安排的层次。除了工作之需而临时性查阅有关书籍,或者经单位认可或提供条件而进行的在职学历教育、各种培训外,其他所有的学习基本都是业余的,其业余性不仅在时间上安排属于工作之余,而且在学习内容安排上也是自行决定,没有外在压力,主要靠自觉行为来主导。有学者提出人的差别在业余,某种意义上非常有道理。是将业余时间用在无所事事的看电视和打牌、打麻将等消遣中,还是忙于没完没了的应酬中,还是在处理完必要的事务之后尽量静下心来多看点书,确实大有区别。当我们与书籍为伴时,不仅能保持生活的宁静、内心的充实,以及思想的不断升华、知识的不断积累,同时还可以避免沾染社会不良风气,我以我的慧眼观察外界,而外界的尘埃却不能污浊我身。如此看来,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渠道,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如果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人们将读书作为生活方式之一,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将是充满希望的,愿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作者 铜陵中院 周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