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绵阳市公安局游仙分局针对辖区位于绵阳科技城核心区,出租房屋多、建筑工地多、小手工作坊多、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老人多等“五多”现象,通过常态化、便民化、信息化、社会化“四化”举措,创新实有人口、流动人口管理模式,收到良好成效。
建立网格服务管理机制,实现管理常态化
为解决长期困扰基层公安机关在实有人口、流动人口管理上力不从心的瓶颈问题,在当地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游仙分局牵头建立了以社区为依托、由社区警务室进行工作指导、社区民警全面参与组织、纳入社区管理的“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站”,每个社区根据实际情况,聘请2名至7名专兼职网格管理人员,落实专职网格员管理队伍。
“管理站”的职责任务是:免费为房主发布出租房屋信息,免费为承租人提供房源信息;对流动人口进行登记,全面加强流动人口信息登记管理工作;调解因租房产生的民事纠纷;了解实有人口、流动人口的治安信息、社情民意;提供法律咨询、宣传法律知识,发布用工信息,提供法律援助,开展党团组织活动等。
通过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站的设立,实现了专职人员服务管理,解决了基层民警管理力量薄弱的问题。目前全区共建立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站45个,专职网格管理员50名、兼职网格管理员62名。
建立信息发布平台机制,实现管理便民化
游仙区“城中村”较多,居民自建房多,外来人员租房户多,人员流动性强,而暂住人员到公安机关登记办暂住证的少。为此,分局推行“中介式服务”,变管理为服务,实现以人为本的“便民化”服务,以服务促进管理。
在社区建立“信息发布平台”。免费在宣传栏、报刊栏等为群众集中发布房屋出租信息,方便房主与承租人之间的信息交流。
通过推行“中介式”服务工作举措,公安机关把对流动人员的管理变为服务,既是关注民生、注重民情、顺应民意的具体体现,也是和谐警民关系,为民办实事的创新之举。
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实现管理信息化
游仙分局紧紧依托公安信息平台,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实有人口、流动人口工作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措施,夯实了基层基础工作。
他们借助无穷民力,采取“一采二查三录四比五管”条理化程序加强实有人口、流动人口管理。
一采:指及时、准确采集实有人口、流动人口的基本信息,做到“五个必采”即;姓名、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实际居住地址、服务处所等情况必采;二查:指对采集到的实有人口、流动人口信息进行核查,查公安信息资源库、向原住地流出地派出所发协查函或从身边人了解,确保采集信息的真实性;三录:指将采集回来的实有人口、流动人口信息,及时录入警务平台,从而达到信息的及时,准确,鲜活;四比:指将采集录入的实有人口、流动人口等信息在网上进行比对,从中发现网上在逃人员及违法犯罪情况;五管:指加强对实有人口、流动人口的管理。
民警将掌握的实有人口、流动人口信息全面录入,并随时保持信息的鲜活、准确,使管理工作基础化、信息化、动态化,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
建立社会联动机制,实现管理社会化
游仙分局加强了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横向协作联动。大量人员的流动已给计生、民政、社保、教育等部门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为此,游仙分局提出“信息资源共享、工作任务共担”的工作思路,积极协调各部门联动,制定了以公安、计生为主的“2+X”协作联动工作机制,解决了公安一家在人口管理工作中单打独斗且效果不好的问题。
他们还加强对用工单位的纵向管理,落实用人单位责任制。对在工厂、工地、学校、餐馆娱乐等场所的暂住人员施行管理,坚持“谁用谁管”的原则,建立负责人制度、报备登记制度、定期检查制度、法制宣传制度等四项制度。
在流出人员较为集中的地区,游仙警方主动与流入地派出所建立定期联络制度。对辖区流入流出人员较多的地区,加强与辖区所在地派出所的情况通报,并在外出人员中建立信息员,及时了解和掌握流出人员的动态信息。
与此同时,在流入人员较为集中的地区,充分依靠计生、民政、社保、教育等部门和不同行业流动人员中的治安积极分子,开展矛盾纠纷调解、案件线索提供,并根据流动人员之间的亲疏关系、行业特点将一些治安案件化解在萌芽阶段。
(通讯员 岳波)
·四川表彰电子数据取证业务标兵
·四川自贡沿滩交警大队预防事故的“连环扣”
·四川自贡沿滩交警大队治“双超” 事故死亡人数降三成
·四川高院举行新闻发布会 通报最新便民利民举措
·四川都江堰司法局开展“12·4”系列法治宣传活动
·四川: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破解难题
·四川: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破解难题
·四川公安厅聘请15名法律专家 提升依法决策水平
·四川:“猎狐2014”已追捕并押解6名嫌疑人回国
·四川遂宁:整治“慵懒散浮拖”推进“七进”
·四川达州:维护宪法权威 建设法治达州
·四川遂宁司法局:整治“慵懒散浮拖” 推进“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