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法治阳光的追梦人
——大家眼中的法官郭兴利
12月4日,在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制宣传日特别节目“宪法的精神 法治的力量”——CCTV 2014年度法治人物颁奖典礼上,四川省剑阁县人民法院开封人民法庭庭长、“背篼法官”郭兴利接受了颁奖。
郭兴利在法院工作的24年间,个人办案2600余件,创下审判、执行24年“零”差错纪录。郭兴利曾荣获全国模范法官、全国最美基层法官、四川省劳动模范等荣誉,是四川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优秀基层干部……2014年4月,中央政法委发出通知,要求全国政法系统开展向郭兴利同志学习的活动。
荣誉等身的郭兴利,在亲人、朋友、同事和群众眼中,到底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和谐山乡的定盘星
“老郭跟我是同乡,又是多年的朋友。从1991年开始,他就一直在开封这个偏远的农村法庭任劳任怨地工作,一干就是24年。”提起郭兴利,剑阁县开封镇党委书记罗建中很是感慨。
罗建中介绍,开封法庭地处三市四县交界,距离县城有100多公里,辖区有近18万人,最远的地方超过100公里,很多地方不通公路。从小在农村长大的郭兴利,深知山区老百姓的疾苦。为了方便群众,他长年累月背着背篼,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设庭办案。
罗建中说,郭兴利很会做群众工作,每次外出办案都随身带着一个小笔记本,里面记满了辖区内所有村组干部、当地有威望的长者、七十岁以上老人的名字。每到一处审理或执行案子,他都会从裤兜里掏出这个“法宝”,邀请这些“名人”参与案件的审理和执行。24年来,郭兴利既当审判员又当调解员,还当法制宣传员,每办完一个案子,他都趁热打铁,召开坝坝会,教育引导更多的群众明理守法。24年里,郭兴利负责的开封法庭创下了办案“零”差错,辖区群众到县“零”信访的纪录。开封镇能有今天如此和谐稳定的局面,离不开郭兴利这颗“定盘星”。
“老郭”、“背篼法官”、“开封的郭青天”,这一个个亲切的称呼,都诠释着郭兴利的感人故事,表达着老百姓对“定盘星”的深情厚谊。
清廉如水的孺子牛
“因为他办事公正廉明,辖区内的群众一旦有什么纠纷,都愿意到法庭找他评评理,矛盾纠纷在他那都能得到很好的化解。”说到自己的老同事、老战友,剑阁县法院原院长,现任广元中院党组成员、纪检组组长谢波赞许地说。
谢波说,当法官24年,郭兴利从没喝过当事人一杯酒,从没收过当事人一份礼。尽管家境贫寒,但他穷不丧志,始终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让下岗的妻子退出合伙经营的餐厅;弟弟车祸后,索赔的关键时刻,他主动申请回避,弟弟不理解,跟他翻了脸。去年5月,他爱人患严重胃病,正在成都医院治疗时,儿子又在公安系统比武中意外手臂骨折,是他侄女赶来才帮忙交清了3万元的住院费用。
其实,郭兴利完全有条件改变自己的生活,组织上多次调他进院机关工作,帮他解决困难,曾经的老战友们更是热情邀请他“下海”赚大钱,但他都一一谢绝了。
谢波介绍说,郭兴利有一个心结,24年前,他去开封法庭工作时,他的父亲就用一张厚纸板精心制作了一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牌匾,叮嘱他要公正廉洁办案,不要让乡亲们失望。
“做一头为百姓解决烦心事的孺子牛,让法治的光芒照亮每一颗心!”谢波说,这是郭兴利毕生的心愿。
雪中送炭的好法官
“有多少次,我都想喊他一声爸爸。我知道我没有办法,也永远报答不完他的恩情。今天,借着这个机会,我要真心地喊一声:郭爸爸,我的好爸爸!……”
今年以来,在四川省各地举行的郭兴利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现场,一声声发自肺腑的真情告白,让无数听众潸然泪下。
这位真情流露者是郭兴利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涂小琴,她是郭兴利办理的一起案件的当事人涂光富的女儿。2008年4月,涂光富给贾安成修房子时,从二楼掉下摔断了脊椎,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案子起诉到开封法庭,郭伯伯第一次来我家了解情况时,便掏出身上仅有的1000元钱递给父亲,让我们买些营养品。”
涂小琴说:“了解到被告贾安成家庭也比较困难,郭伯伯就多次到村里找两家人一起协商调解。调解的过程异常艰难,最终两家人达成了赔偿13万元的协议。赔付的钱拿到了,可郭伯伯却还时常记挂着我们。从父亲出事到现在六年多时间里,他每年都要到我家里来好几次,每次都带着礼品,有时还送来现金。父亲的被子盖烂了,就送来了崭新的棉被;父亲行动不便,就送来了轮椅;为了缓解父亲的疼痛,又送来了按摩器……”
“是郭伯伯让我们全家重燃了幸福生活的希望。”涂小琴动情地说。
“帮扶困难当事人,郭兴利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群众也早已把他当成了自己的贴心人。”和郭兴利打交道多年的开封镇人大主席何晓东说。
“背篼精神”树丰碑
蒲洪旭是广元日报社记者。2013年1月,蒲洪旭接受了跟踪采访郭兴利的任务。
蒲洪旭说,在开封法庭办公室墙角处,2个破旧的背篼、3面国徽,3套法庭标识牌、2幅巡回审理的横幅……这些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郭兴利告诉蒲洪旭,在剑门山区这种山高坡陡的地方,为了方便老百姓,才想出这个“土办法”,用背篼将法庭搬到当事人的院坝里!
蒲洪旭了解到,在开封法庭工作24年来,郭兴利的足迹遍及辖区15个乡镇169个村寨。如今,遇到不通公路的地方,郭兴利还会背着背篼巡回办案。
在郭兴利的家里,简陋的陈设让蒲洪旭十分震惊:老式的木床、陈旧的木桌、过时的沙发;一台使用了十六七年的电视机,能听到声音,图像却不稳定;家里的洗衣机是弟弟家的“淘汰品”;一台柜式空调,是郭兴利获得表彰后广元中院奖励的。
谈到背背篼下乡审案,郭兴利说,“法官多动腿,群众就能少跑路。虽然现在很少用背篼了,但‘背篼’精神不能丢,为乡亲们服务的意识不能丢,法官的责任更不能丢。”
“把国徽背上,出发,他的背篼里,装的是大山里的太阳,从此,他走到哪里,公平正义就相伴相随。他这一辈子没办过大案,却一样收获名声,他的双脚踏遍这一片泥土,山路上留下爱与奉献的诗行!”12月4日,CCTV 2014年度法治人物颁奖现场,组委会给了郭兴利这样的评价。(聂敏宁 何伟 曾杰)